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自从1993年10月,深宝安收购延中实业的“宝延事件”以来,随着并购实践的逐步发展,对于并购的研究也成为学科的热点。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中都是从样本公司的股权结构、并购类型以及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等方面加以划分,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市场反应是否会因为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然而,我们认为研究跨区并购的特征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为了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以及出于买壳上市融资的考虑将会采取兼并、收购的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7年-2014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股权协议转让后第一大股东易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度量了控制权私利程度,并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最后总结了实证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对控制权的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70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等指标的分析,得出了民营上市公司低控制权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了由此导致的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控制权转移作为一种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机制,在国外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研究支持。以2000-2004年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后公司治理内部机制变量,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得到了改善,买方和卖方的性质、交易是否有偿以及最终控制人是否变更对公司治理的改善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追逐额外收益由来已久,国内外对于控制权私利的测度方法各有差异,至今没有统一的计量模型。本文以2007—2014年间我国上市A股股权协议转让数据为基础,采用股权交易溢价法,运用两个模型对控制权私利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了测度结果,比较了两模型测度结果之间的差异,发现这两种测度方法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管理层收购后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提出了关于管理层收购后形成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假设.本文的结论是,管理层收购后确实形成了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且该分离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吴新春 《中国物价》2014,(2):65-67,74
控制权私人收益是衡量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投资者保护问题的重要概念。通过测度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研究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时期特征、地域特征和行业特征,本文发现:随着监管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部门执法力度的加强,控制权私人收益逐年降低;经济发达地区的法治水平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相对较低;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在各行业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行业竞争程度和资产固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后,对股权分置问题的研究.应从是否改革、如何改革等问题转到改革后我国控制权市场如何健康发展、控制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能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等问题上来.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低效率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9.
运用2001-2004年的样本数据。在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隐性利益水平所进行的分析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转让溢价水平除了与转让比例呈正相关以外,转让溢价水平与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比率、流通股数和公司规模均呈负相关。同时,随着转让比例的上升,一开始溢价比例会增加,但当转让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溢价比例又会下降,溢价比例与转让比例之问是一种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文凯 《现代商业》2014,(1):184-186
文章对现有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效率的研究进行了归类总结,通过分析,文章指出了不同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局限性。在文章结尾,笔者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效率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展望,建议今后进一步研究某一特定类型的控制权转移效率、关注控制权转移真正目的及从社会效应方面分析控制权转移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谢德明 《商业会计》2012,(22):85-87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A股市场1997-2006年间发生的140起控制权协议交易作为研究样本,测度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私有收益的大小程度,检验控制权转移私有收益的影响因素,并对终极控制人控制权转移私有收益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5-2007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中CEO薪酬、高管薪酬、董事薪酬以及公司业绩关系的分析,指出博弈占优的一方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影响CEO、高管报酬的总量和结构同时对CEO、高管、董事之间博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普遍处于"低激励状态",需要进一步设计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敏  高柳 《商业研究》2006,(13):24-27
运用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对103起控股权发生转移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总体上看,并购后公司的绩效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非ST类并购后绩效的改善比ST类明显;无偿划拨类公司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比有偿转让类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仅以传统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预警模型,无法适应公司日益复杂的管理需求.因此,本文在传统财务指标和现金流量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治理指标,并建立一个基于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财务预警模型,提高了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绩效变化情况。通过选取10个财务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全面研究并比较总体样本公司(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并购绩效差异。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并购使总体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在短期内会得到改善,但长期并没有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并购提高了目标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结论并不支持权衡资本结构理论和代理成本学说,对照西方再融资顺序理论,内外部融资偏好是一致的,而在股权和债权的融资顺序上并不适用,因此提出建议:切实提高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能力,开拓和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寻找最优资本结构,使上市公司再融资顺序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张振强  刘洪锋  王乐 《现代商业》2008,(11):111-112
公司债务的治理作用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经验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特征,债权治理表现出无效性,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2000-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对大股东负责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又由于这种持股主体是一种虚拟主体,它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内在动力,上市公司的经营体制出现向国有企业复归的现象.另外,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不同和持股集中度不同,导致了"同股不同价"和"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也导致了以股权融资为主要方式圈钱现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认为上市公司部分改制的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股权结柏是控制权私利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2006年控制权交易溢价数据,本文度量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私利规模,发现我国控制权私利高于发达国家,但低于捷克、巴西、墨西哥等转轨和新兴市场国家。文章还对影响我国控制权私利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证明控制权买方特征、公司的负债率、公司规模和流通股占比对控制权私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