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刑法》明确规定了刑讯逼供罪,而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根源应是抗衡机制的缺陷——沉默权的缺失。唯有确立沉默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现实中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诏 《经济研究导刊》2013,(35):305-306
“坦白从宽”作为一项体现现代司法理念的原则性制度,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则保障,反成为具备欺骗性、引发刑讯逼供的“恶”性制度。从“坦白从宽”纳入立法、沉默权制度确立、口供证据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重建,将是未来这一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沉默权是保障人权、实现平等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沉默权的定义、建立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入手,结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讨论引进沉默权的制度层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苏恩涛 《当代经济》2016,(1):100-104
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是其公诉环节的重要职责,然而监督不力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完善对刑讯逼供的检察监督机制,使其更加明确、规范、科学.首先,要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机制对刑讯逼供的防范;其次,要规范现行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的监督;再次,要实行科学的检察监督机制,以起到“兜底监督”的作用,从而杜绝刑讯逼供行为.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保障人权、实现平等的重要手段。本文分别从沉默权的定义、建立沉默权制度的积极意义入手,结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讨论引进沉默权的制度层面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侦查程序中的沉默权是沉默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析中国现行侦查模式的缺陷,明确沉默权制度在刑事诉讼方面所具有的价值,阐明沉默权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方面所发挥的突出作用,从而指出在中国侦查程序中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是不道德的,但并非是无理性的,特定制度会促成讯问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刑讯逼供。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刑讯逼供的数量与对口供的需求弹性、刑讯者的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的系数以及刑讯者支出的成本有关.要遏止刑讯逼供,必须以上几方面入手,进行一场制度变迁。经济分析也证明,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适度"刑讯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那么沉默权在中国的现状是怎样,前景又将如何?笔者试图从法律多元的视角出发,沿着对沉默权应该如何选择与取舍的路径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过的许多法律文件所确认.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中还未引入沉默权制度,但沉默权作为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一项有力措施,已逐渐被我国所认同,并必将在法律上得以确立.应当结合我国法制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好沉默权的本土化移植,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沉默权的概念和起源,论述了在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可能性,并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蒋敏露 《时代经贸》2007,(2Z):123-124
随着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加入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沉默权成为了我国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的学者认为沉默权符合我国国情及刑事诉讼发展的国际潮流,主张在我国确立沉默权规则;有的学者提出我国司法人员缺乏,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侦查技术条件落后等司法资源不足,应当缓行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沉默权进行分析,试论沉默权在我国实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对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对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宁杰 《经济学》2002,1(4):985-998
刑讯逼供是不道德的,但并非是无理性的,特定制度会促成讯问人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刑讯逼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刑讯逼供的数量与对口供的需求弹性、刑讯者的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的系数以及刑讯者支出的成本有关。要遏止刑讯逼供,必须以上几方面入手,进行一场制度变迁,经济分析也证明,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适度”刑讯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于非法口供排除的证明问题相关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缺失,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刑讯逼供的泛滥,使得我国刑事错案层出不穷.为了避免刑事错案的发生,遏制刑讯逼供,我国应当加紧对于非法口供排除的举证责任、证明标准的立法,以明确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沉默权     
沉默权制度源自于“米兰达”规则,他赋予了被追诉者“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的权利.此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保障了被追诉者的人权,但同时一定程度上损害被害人的权益.如何更好地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既是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也是顺应民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浅析沉默权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利尔伯案件中,利尔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并且得到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从那时起沉默权就成为英国刑事法律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7.
浅析沉默权     
李慧萍 《经济师》2008,(4):77-78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追诉者(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和询问有保持沉默即有权拒绝回答的权利,是国际司法准则中最低限度权利保障之一。近些年来,尤其是我国于1998年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来,关于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引进沉默权制度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通过对沉默权的简要阐述,从我国现实条件出发,认为应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建立沉默权制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沉默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那么沉默权在中国的现状是怎样,前景又将如何?笔者试图从法律多元的视角出发,沿着对沉默权应该如何选择与取舍的路径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浅析沉默权     
李正  刘钦 《时代经贸》2007,5(6X):172-173
沉默权(The right to silence)起源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在利尔伯案件中,利尔伯以“自己不能控告自己”为由,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并且得到最高立法机构的认可,从那时起沉默权就成为英国刑事法律原则之一。后来,沉默权在大多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中予以确认。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规定:“任何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犯罪。”而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却迟迟没有建立,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龙 《江南论坛》2001,(4):31-33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刑事司法正当程序的一项重要保障。各国刑事诉讼法普遍对沉默权作了规定,有些国家甚至直接规定在宪法中,使其上升为公开的一项宪法性权利或者说是对公民权利的一项宪法性保障。所谓沉默权,主要包括以下含义:一是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或审判人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二是不得因被告人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三是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一方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的言词或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