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以人为本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法宝。企业要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主体潜能,推动企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而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改革,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需要以“人”为核心,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尊重人的价值,抓住人、开发人、培养人、用活人,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此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提倡企业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大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人是企业中的主体和基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应该加强人的管理,企业的管理倡导“以人为本”。全面理解掌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涵和精髓,创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质,提高企业的业绩。本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管理的方式之中,探讨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是广维保持多年的优良传统,也是广维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是广维坚定不移的治厂方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表现在广维领导班子在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将是否兼顾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绝大多数员工是否接受作为决策时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相似文献   

4.
企业承担着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应该按照国际公认的SA 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要求实施管理,保障员工最基本的劳工权,还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员工本位"管理理念,使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过程中,创造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5.
诺基亚"人本管理"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打开诺基亚手机,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Human Technology”。诺基亚“科技以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事实上,“科技以人为本”不是诺基亚公司的一句广告词,而是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的一种经营理念,一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一种经营理念,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正是这种管理理念,使诺基亚公司特别注重对人的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创造优越条件,让员工去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从而创造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广大员工凝聚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绩效管理的精髓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绩效管理的思想精髓,它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始终。绩效管理之所以能优于其他形态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它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于具体操作中,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 通用电器让员工自己制订工作计划、自  相似文献   

7.
徐国麒 《价值工程》2021,40(20):38-40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式发展,其中柔性管理就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式,对于企业的健康管理和长远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客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充分发挥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企业经济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介绍了柔性管理价值的基础初上,重点对柔性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夯实核心价值理念,在凝聚思想中明确发展方向 国企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旗帜是灵魂。核心价值理念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起着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是国企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它是通过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塑造,同时辅之以企业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理念、服务基本、廉政理念等基本理念系统作为支撑,旨在国企中形成企业与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满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今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管理理念上,正经历由对外“以顾客为中心”到对内"以员工为中心”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员工满意度,并进行了员工满意度的相关调查、分析等研究工作,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不少企业领导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以人为本”这一现代管理理念 ,结合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进行了较全面地阐发。“以人为本”应分为两个层面 ,管理的以人为本就是尊重员工合法权益 ,关心员工精神需求 ,通过技术培训与企业价值观的培育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 ,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是把权、责、利落实到每个职工身上。经营的以人为本即以市场为本 ,在经营中始终贯彻尊重、理解、培育消费者和用户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刘禹 《中外企业家》2009,(20):247-248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员工在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企业现代化、效益最大化的有效管理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教育人,使企业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推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人本管理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终身就业能力;注重员工职业发展,帮助员工实现工作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高度和谐,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通过合理分工、适当的能岗配置、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保障员工的安全以及健康,合理使用人,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基层员工的普遍接受,因此管理者在设计企业文化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业务特点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员工的认可.笔者认为,明代洪应明之作《菜根谭》一书对第三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如括零售、餐饮等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契合的引用价值.因为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能够使员工个人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矛盾能力两个层面受益,并最终接纳企业所倡导的经营宗旨.  相似文献   

14.
企业承担着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应该按照国际公认的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要求实施管理,保障员工最基本的劳工权,还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员工本位”管理理念,使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过程中,创造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重视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企业必须树立正确人才观、实施人性化企业管理、发展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应明白“以人为本”对企业与员工具有相互性。文章对煤矿企业管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1.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所构成,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着融合、渗透、辐射、感召的作用.这种文化已经显现能发挥出比资本、技术等有形资产更具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决定企业发展前途的不仅仅是技术、质量、规模等物质因素,更要看员工的素质、技能和水平.而如何发挥员工的最大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就是企业把促进员工实现其合理的愿望和梦想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在尊重、真诚、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让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在工作中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开发》2015,(34):100-102
企业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地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全方位、不间断冲击,来帮助和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建以优秀文化和先进理念为引领的管理环境,从而建设一支富于文化韵味和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员工个人素质提高与企业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文化建设概论 (一)和谐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和谐企业文化: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并且用来指导管理实践,从而达到妥善处理企业内外部各种利益关系,避免人为的短期经济和社会行为,积极寻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持企业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较高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