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金融科技正在加速改变银行的金融生态和应用模式,拓宽了其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式。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聚焦金融科技的研究与落地,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通过对新金融理念和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以金融科技为媒,强化新技术应用,不断推进金融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本文主要介绍了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在服务科创企业、提高普惠金融可得性、服务实体经济及探索百姓安居之道方面的创新举措,展现了其以金融科技手段创新产品、服务民生所需,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速方面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2.
姚林华 《征信》2021,39(1):41-45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合作满足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在分析大湾区跨境征信合作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征信合作面临征信数据跨境流动立法较滞后、征信业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征信产品互认较难、征信利益诉求不对等的障碍.参考欧美征信数据跨境流动主要做法提出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沟通协...  相似文献   

3.
4.
粤港澳大湾区在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提升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金融合作机制日益健全。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充分发挥了金融核心作用,有利地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6.
“跨境理财通”是提升我国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以金融发展助推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应当积极探索跨境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构建跨境理财通机制。当前,“跨境理财通”业务正处于试点起步阶段,配套的运行机制尚未成熟,应结合金融科技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对跨境理财通的准入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监管协作机制作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唐朔 《新金融》2022,(6):17-24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内外循环的枢纽,在国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是顺应大湾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本文从战略意义和现实基础出发,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金融融合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从推动生产要素互联互通、科学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和发挥跨境金融优势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助力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以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现大湾区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  相似文献   

8.
9.
随着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工作的推进以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密集出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同时,由于金融数据的特殊性质、粤港澳三地的法律制度差异、人员流动限制、数据流通规制特别等原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数据安全法》的调整下,针对金融数据的相关活动有了更...  相似文献   

10.
裴光 《中国金融》2020,(3):17-19
<正>推动大湾区金融改革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三地经济金融的多元性和互补性,发挥各自所长、突出优势互补,构建竞合有序、协调发展的金融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决策。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6670多万,区域生产总值达1.4万亿美元,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标  相似文献   

11.
刘佳宁  黎超 《新金融》2023,(4):48-53
跨境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稳定发展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向纵深推进,如何弥合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制度、法律差异,建立与金融融合合作相适应的跨境金融监管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分析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上海等地的跨境金融监管经验,总结启示,为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的金融监管模式,筑牢大湾区金融风险防火墙,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与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9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及时贯彻落实《纲要》规划,同年7月5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又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出台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以《纲要》提纲挈领作为“总纲”,《实施意见》围绕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等三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不断突破,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1年,大湾区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截至2021年末,大湾区内地城市与港澳间累计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过21万亿元,人民币保持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5.
2017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绿色金融试点省之一的广东,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如何推动该区域内的绿色金融合作,从而促进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知名湾区的差距,然后分析了大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大湾区实施绿色金融合作的必要性。继而梳理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绿色金融合作模式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考,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发行规模居全球前列,但由于我国绿色债券的相关标准还未与国际接轨、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企业的国际话语权不足、债券市场联通性不足等原因,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经济和金融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具备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能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成熟发展,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话语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加市场引导的方式,建立大湾区的绿色债券合作机制,打造一个有效率、有规则、有广度、有深度的国际性绿色债券市场,从而吸引国际投资者和融资者聚集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券市场国际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会计与审计准则、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实现了会计服务行业创新发展,迎来了加快完善的新机遇。针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会计服务行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会计与审计制度差异、资格互认、三地跨境执业及监管等,本文提出建立会计与审计标准、打造人才新高地、挖掘服务新动能、提升跨境监管效率等对策建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会计服务行业又好又快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