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区域产业机构与专业结构相适应,高职院校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的方向直接取决与其所在的产业结构。以湖北省随州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为例,在阐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以及随州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提高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郑雁 《江苏商论》2015,(2):80-82,88
产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需要依托区域人才培养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会对高技能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的研究发现,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存在错位、重点专业对支柱性产业支撑不足等问题。对此,提出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大力发展产业支撑型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的转型升级引起市场对劳动力素质需求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呼唤。本文在企业转型升级现状、制约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基本思路,为协同创新和增强专业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区域发展效应等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诉求。高职专业群建设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区域产业链、技术链的上下联通。由于受到传统专业建设体制机制惯性等因素影响,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辽宁高职专业群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反映了主体性功能选择的组群逻辑,即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依托,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岗位分工与专业设计、  相似文献   

5.
首都高职经管类专业(群)作为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长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不清,专业(群)建设定位和路径不够清晰等现实问题。专业(群)布局优化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比近年首都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演进以及高职经管类专业发展的数据发现,首都高职经管类专业不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未能更好地与实际产业行业发展相匹配,且专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下的市场需求不吻合。本文建议从强化专业(群)建设规划的引导作用、建立专业(群)建设评价及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创新首都高职经管类专业(群)治理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型期专业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江苏省信息服务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结合信息服务贸易人才职业要求以及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期信息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状况,提出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设置和调整信息服务贸易专业,明确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政校企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信息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7.
汪春霞 《商展经济》2022,(13):125-128
高职院校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最主要路径就是创建高水平专业群,各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积极转变教育资源投入理念,要根据各区域的重点产业,持续健全动态管理模式,调整专业群建设运行体系,使各项专业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充分发挥专业群所具备的辐射功能和集聚效应。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无法适应产业发展、服务性经济水平不高、缺乏足够专业资源、未能达到共享目的及学生就业水平偏低。我国在2019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当代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关注高端产业,为高职院校及相关专业群建设提供必要的扶持,将专业群具备的服务作用发挥出来,真正体现聚焦效应,让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能够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不断融合发展。该意见的出台,也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与内涵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转型,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是广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新常态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在分析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食品饮料产业是四川省的优势产业,研究四川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四川食品饮料产业发展状况及转型升级要求、四川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食品类专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专业群建设是助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双高计划”的首要任务。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辽宁高职专业群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从产业特点、岗位需求与专业基础三方面指明了专业群构建的基本逻辑。但从操作层面上来看,辽宁高职专业群建设依然在逻辑、要素与制度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厘清组群逻辑,不断强化课程、师资与制度建设,从而有力推动专业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地方高职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以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为实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需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系。专业群体系是指在院校层面构建包括特色专业群、辅助专业群在内的包含多个专业群并体现专业群之间关系的动态体系。根据"需求导向"与"资源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高职(院校层面)专业群体系设计:对接产业集群,进行专业群结构调整;立足专业现状,确定专业群方向;建立动态预警机制,进行群内专业调整;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专业群建设是专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合力的重要途径。笔者提出了构建"平台+方向+模块"的网络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并对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课程链路提出了建议,力图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逐步发展为今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道路。 对于资源型城市,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由智慧城市所衍生出的智慧产业带动了经济的绿色发展,这也呼应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 但由于受限于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资源型城市不得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转型优化来谋求未来的发展之路,而智慧城市正为其指明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伊眷市是全国首个森工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加快经济转型决定着伊春林区的未来和前途命运。自2005年5月试点启动以来,伊春主动调减木材产量,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替代产业,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培育和发展了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特色种养与加工、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绿色能源五大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实现了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林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促进伊春职业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相似文献   

16.
专业镇是广东区域极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研究专业镇问题,对于解决产业经济规模化、培育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从广东省专业镇的形成机制、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途径三个方面对专业镇的发展轨迹进行探究,并与浙江的"块状经济"进行比较,最后基于专业镇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对产业的市场辐射范围、信息畅通性、产业集聚发展等的影响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借助电商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地区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电子商务高职教育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群,满足电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并详细阐述了电子商务专业群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和矛盾,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这一规律要求高校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应该瞄准市场需求。然而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可采取扩大其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专业结构等对策。加大学科专业的科学管理,使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环节,与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竞争息息相关。随着地方重点产业的战略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此保持紧密同步,使之与最新的重点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现有专业设置与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的关联度情况,提出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的应对策略,从而让培养的人才符合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经济与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专业服务企业协同的创新是必要的,使专业服务企业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