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快FDI流入是促使中部崛起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FDI选择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部地区的整体判断和FDI选择因素在中部各省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深化FDI战略从区际和省际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的重点.本文运用重庆市1985-2007年的相关数据,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重庆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实证。文章在分析“中部崛起”的区域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中部崛起”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田艳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23-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与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大,呈现出“边缘化”特征。其内部的经济联系主要表现出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态势,使得其经济发展出现趋同现象。中部地区要摆脱“中部塌陷”的困境,在适度竞争的同时更要加强分工与协作,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注重市场机制的培育与完善,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但目前的战略思维和实践都过于重视以中心极城市为核心的龙头带动发展,而对县域的基础性作用多有忽视。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中部崛起的思路,以期更好实现中部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部崛起”这一号召之下,中部金融业的发展如何能更有效地为其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中部地区六省1995-2004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求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政策建议。这一研究对中部地区形成科学而有效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振兴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在新的“十三五”规划中,经济建设仍然是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而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关键地位.如何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是中部崛起战略思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三要素的生产函数模型,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产出的弹性.得到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即会使经济增长0.3501%的结论,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中部凹陷"到"中部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中部地区二十多年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屡次失之交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拉大,甚至增长速度还落后于一些西部省份,出现“中部凹陷”现象。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如何崛起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我国中部地区499个县域2000~2004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检验,发现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收敛现象.根据萨拉-伊-马丁计量检验模型,对影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初期人均GDP、初期人力资源禀赋、第一产业比重、投资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经济增长路径分析(1949~2009)(下):计量经济学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影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4)
为分析1949~2009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及其路径演进,明确当下中国经济处于何种增长区间,以及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构建了改革演进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增长路径分为4个阶段。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放宽限制条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以整体推进阶段的实证数据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下一阶段仍将维持经济的高位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霍影 《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3)
为分析1949年~2009年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及其路径演进,明确当下中国经济所处增长区间以及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文章构建了改革演进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的经济增长路径分为4个阶段。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放宽限制条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拟合中国经济的增长路径。以整体推进阶段的实证数据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增长尚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下一阶段的经济仍将维持在高位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为了使中国经济在整体上稳步前进,就要通过农村制度建设与创新、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中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彻底转化。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三个部分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对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了中国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增长理论的差异体现在生产函数的设定上。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不满足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框架的条件,呈现出经济增长的自身独特性。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条件设定扩展的Leontief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所构造的经济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中的种种典型化事实。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春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1-17
通过对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1)在1978—2002年的长周期样本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2)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资本—劳动比和TFP的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影响逐步消失;(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特征\"源于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萌芽于1990年代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企业异质性、选择和传承理论,将企业视为经济变迁的主体,引人空间因素,以创新为增长动力,组织惯例传承为主线,提出了新的理论主张:区域经济增长源于原有企业与衍生的新企业,以及原有城市与新城市内创造出新产品或改进企业组织惯例的创新,创新依赖于企业内部以及城市内的经济多样性,但仍将企业和城市规模视为一个演化增长过程;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发生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其空间演化特征也不同。演化经济地理学采用动态演化分析方法,完善了经济地理学中的新古典和制度分析范式,通过分析企业的进入、增长、衰退、退出以及空间再配置过程,揭示了企业、产业、网络、城市与区域的协同演化关系及其对空间经济差异的作用,并在企业集群、集聚外部性的本质以及制度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3个经验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