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在2005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基中也包括农村的和谐。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到社会保障事业上来,从而着力推进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龙 《重庆经济》2006,(3):32-3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广大农民感到无比欣慰,非常拥护。它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必将极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近期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问题在万州区、巴南区、合川市、綦江县等区县对基层群众开展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经济社会最主要的建设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决定着我国  相似文献   

4.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任何一场人类社会发展的变革,都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认识清楚这两个问题,是保证变革正确方向,变革成功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的历史阶段,我国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农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一分重要意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一是坚特城乡统筹,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政府职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融人到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战略目标之中,结合农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心城镇建设等有利契机,加强科学论证,抓好规划落实。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制订出台与建设文化大市战略目标相配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月标,进一步完善农村文…  相似文献   

6.
李爱民 《理论观察》2007,(4):164-165
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目前,农村文化正处于“文化矛盾凸显期”和“文化发展战略机遇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已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最显著的矛盾之一。如何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常效机制的建立,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真正实现文化的价值创新与价值贡献,实现农村文化的现代化等,就显得尤为为重要。一、对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认识问题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要建好这一工程,核心要素有三项…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农村生活中,笔者不停的思索,不断的观察,遂对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如何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小康新农村,提出一点愚见。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由于农民化素质、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生产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举措和新农村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通过一系列改革和综合建设,最终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必须具备比较高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卫生健康、经营管理及民主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就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我市共有乡村人口520.6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67.8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3%左右。农村劳动力282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140万人,占49.7%。从事第二产业的89.5万人,占31.7%。从事第三产业的525万人,占18.6%。  相似文献   

11.
孙阿凡 《发展》2007,(4):32-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农民,因为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参与者,又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其中,农村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始终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创业化,作为一种敢于善于开创农村事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灵魂,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13.
苏青生 《老区建设》2006,(2):F0002-F0002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按照“突出工作重点.以点带面推进,适当帮扶奖补,村民自主运作”的工作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促使全县22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初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相似文献   

14.
马倩 《理论观察》2011,(4):155-156
充分理解农村文化对于研究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构建的问题逐步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而新农村文化建设与高度发展的农村经济已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农民文化整体素质提高上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远、稳定的进行。我们应该更新我们脑海中的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满足于保证农民生活衣食无忧、更要注重农民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云霞 《乡镇经济》2008,24(9):15-18
文章主要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孕育农民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内生力量;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入手,推进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从整合社会资源入手,营造农民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军 《辽宁经济》2006,(12):11-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摆上了突出位置,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组织和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有  相似文献   

18.
张钰 《发展》2011,(3):118-118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不能走发达国家消费主义时尚文化引导的老路,而应走一条切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鲜明的民族性特征、突出的地域性特征和明确的主体性特征。一、我国农民生活方式的构建必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时代性是其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19.
白洋 《理论观察》2013,(1):90-91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提高农民素质问题又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比较大,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主要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法律知识的普及三个方面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国家和民族的胎记,具有着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目前,“三农”问题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亦然是文明进取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软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