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劳动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足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劳动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对以劳动生产率为主要形式的经济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分析表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结构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资本专用性和私营企业生产方式。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应是构建和谐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邓军辉 《商》2014,(36):246-246
由于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以及立法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合同法的履行、效力和违法责任,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发展历史已逾二百余年.本文回顾了国外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古典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在劳动经济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他们对劳动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贡献,并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经济学及其科研与教学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劳动经济学与劳动科学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及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资纠纷日益常态化。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代表劳动关系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可以发现各省之间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与经济转型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各省之间在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方面的差距能够解释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  相似文献   

7.
范煜圣 《消费导刊》2012,(1):133-13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体制转轨、企业转制时期,在劳动关系的多方参与(职工、用人单位以及政府、工会组织、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的多种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法律背景、文化背景)下,劳动关系受到多种力量失衡、作用缺位的因素的相互制约,造成了当前劳动关系紧张和劳动争议频发。本文从影响劳动关系的因素着手分析劳动争议的原因,并提出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劳动经济以及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经济学家以及民生专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是直接关系着广大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课题。现本文就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近年来有关我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是从劳动关系、劳动立法、就业问题、人力资源、薪资待遇、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探讨了一些热点问题,以供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劳动力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它与劳动力供给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会加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通过研究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生命周期规律,总结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不利于经济持续的增长,加重女性社会保障系统负担。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削弱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扈青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58-159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劳动力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它与劳动力供给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劳动力参与率水平较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会加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通过研究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生命周期规律,总结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不利于经济持续的增长,加重女性社会保障系统负担。同时,政府要采取措施削弱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劳动就业的一些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劳动力市场既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所共有的特点,又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残存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我国劳动就业态势。结合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若干就业理论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劳动就业的政蓑制定应遵循就业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坚持效率优先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并注重以促进投资的增长政策为主来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向其他经济学科的渗透,为劳动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因此而焕然一新。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要比大多数其他市场更多地受到制度过程的支配。可以预见,劳动力市场理论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新制度经济学进行融合,从而使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更为合理、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成本与企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本文从劳动领域法律实施以后企业用工成本的变化来分析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畅  乔莉 《商》2013,(21):237-238
劳动参与率是反应劳动力市场繁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与就业率相比,劳动参与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状况。劳动参与率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经济周期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1990-2012年的宏观数据对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出了中国劳动参与率与经济周期反向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今年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大进步。从劳动者、企业和劳动力市场方面分析了新《劳动合同法》的诸多亮点。在新《劳动合同法》的指导下,企业应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规范管理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劳动合同法》在表明构建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同时,又明确宣称保护劳动合同之一方权益,其所表现的立法倾向,不仅在法律上有可商榷之处,且不符合劳动价值理论,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经济学原理,更不利于我国扩大就业渠道,政府促进就业之基本经济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重要环节,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现在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劳动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对劳动关系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综合分析企业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时,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点深刻剖析政策法规的变化,进一步客观而理性评析现存劳动关系法律机制的优缺点。通过理论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力图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利益协调机制、纠纷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初探——基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是唯一由人自身直接提供的经济资源,它的培养和使用以人的生命为基础,并表现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劳动及其它的价值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建立一个劳动价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劳动的理论渊源、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能够为新时期的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 劳动关系,这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从本质上讲,劳动关系也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它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它对生产力有直接影响。劳动关系和谐,主体双方互相合作,生产力就发展,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就会提高;反之,劳动关系不和谐,关系恶化,主体双方不合作,生产力就会倒退,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益就会下降。因此,建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良好关系,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提高和社  相似文献   

20.
最早开始研究劳动经济理论的主要是西方科学家,中国对这一块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劳动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而中国又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因此劳动力理论的研究对我国人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劳动力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劳动经济理论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并探析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的选择和改善,希望能为以后的人力资源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