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卡工程》2012,(10):26-27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移动支付。德勤日前发布《2012—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趋势与展望》报告称,尽管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吸引金融机构、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纷纷布局。预计未来三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中国的产业热点,2015年移动支付将成为中国主流的支付手段。  相似文献   

2.
2012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元年"。这不仅是因为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还因为央行于2012年12月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困扰行业多年的标准不统一难题得以破解。可以预见,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必将迎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12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结束了喧嚣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元年。移动支付是2012年世界IT领域和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全球移动支付总额超过1700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已超2亿户,并以40%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2016年将形成一个超过6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用户规模将增至4.5亿。Google、Paypal等重量级科技公司都推出了移动支付服  相似文献   

4.
《金卡工程》2013,(4):19-21
“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已经形成标准送审稿,有望年内公布。”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透露了这一信息。自2012年12月央行发布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到今天国家标准有望年内出台,有关移动支付标准的争议和博弈终于尘埃落定。而伴随着标准的明晰,一个新的疑问又产生了,移动支付发展的下一站在哪里?是应用推广,是商业模式探索还是产业生态环境构建?  相似文献   

5.
近日,HTC One X 16G通过测试,并获得中国银联颁发的“移动支付产品认证证书”。据悉,由中国银联主导的移动终端支付测试是中国银联为了整合与统一移动支付产品行业技术标准,在2012年10月底推出相关移动支付产品认证,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各品牌移动终端设备在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兼容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金卡工程》2013,(8):3-5
通常我们所说的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发起支付指令,转移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NFC技术的快速发展,支付终端的不断丰富,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银行机构、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6.48亿笔,金额近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7.
2012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元年”。这不仅是因为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还因为央行于2012年12月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困扰行业多年的标准不统一难题得以破解。可以预见,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必将迎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商务的迅速发展,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支付方式,具有传统的现金支付无可比拟的方便、快捷、安全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由于3G网络发展及整体支付环境的改善,移动支付在国内正处于大发展前夜,2亿的支付宝用户和7亿的手机用户都是移动支付的潜在用户,而且移动支付在未来2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12年交易规模可能将超过1000亿元。  相似文献   

9.
2013年全国移动支付金额9.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幅度超过300%。今年上半年到6月底移动支付金额已达818万亿,接近去年全年水平。移动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我国发展移动金融奠定了扎实基础。就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樊爽文副司长在主题演讲中强调,虽然目前移动支付的交易量还远不及其他电子支付渠道,但其支付价值却远远超过传统支付方式。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产业在2012年12月14日《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发布之后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推动移动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基于用户需求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移动金融产品。为了探讨在《标准》发布之后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产品策略及市场策略的变化,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李朝晖。采访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到关于“2013年开启移动支付未来黄金十年”的言论,颇有感触。移动支付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2010年其相关技术渐趋成熟,2011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481.4亿元,到2012年已达1209.6亿元——从数据上来看,移动支付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而2012年底我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的正式发布,更是为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打好路基。自此,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自上而下开始其协同合作与转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证券导刊》2014,(39):34-51
信息技术革命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移动支付正是这一浪潮下对传统支付行为的变革性创新。Gartner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4.73%。  相似文献   

13.
TSM发展国内现状 移动支付是目前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各个行业都想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抢占客户群,争夺市场份额。2012年底,央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确定采用1356MHzNFC为标准并支持将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的NFC—SWP方案,近场支付标准之争尘埃落定,多年来被戏称“光打雷不下雨”的中国NFC支付商用进程在艰难前行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金卡工程》2012,(10):54-54
开始时间:2012—12—6结束时间:2012—12—7地点:北京国宾酒店移动支付是近期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历经多年的建设试点及各方共同推进下,行业标准行将出台,在电信、金融、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产业政策、运营试点、技术产品、创新模式、市场应用等也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谢越 《中国外资》2013,(8):184-185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指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一般为手机)发出数字化指令为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单支付的的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3G网络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在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超过3.6亿以及3G网络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支付的融合类业务,其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还是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在对这个新兴支付市场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从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与发展环境、国内移动支付当前主要业务模式及应用、国内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主要公司的业务情况等三个方面简要介绍2012年的金融热门词"移动支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推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普及,同时加快推动移动支付、公交购票、公共事业缴费和超市购物等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示范和普及推广。随着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陆续发放,越来越多的支付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方兴未艾的移动支付市场。目前,  相似文献   

17.
《金卡工程》2013,(7):28-31
移动变革体验,支付提升质量。从最初的手机话费小额支付,到短信支付(绑定银行卡),再到现阶段近场支付与远程支付相得益彰,移动支付已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悄然潜入生活。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8-2012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从0.86亿户增长到2.86亿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移动互联网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移动金融已成为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银行移动支付交易额近1.5万亿元,各大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87亿。当前,各家商业银行正在加速布局移动金融市场,在综合金融服务、移动生活服务、远程支付、近场支付等方面积  相似文献   

19.
《金融电子化》2013,(3):16-21
1金融行业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发布,推进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进程2012年1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5大类35项标准,从产品形态、业务模式、联网通用、安全保障等方面明确了系统化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金卡工程》2012,(7):60-60
2012年智能卡展览会(CARTES Exhibition & Conference)(前身为CARTES et Identification,智能卡暨身份识别技术工业展)将于2012年11月6日-8日在法国Paris-Nord Villepinte展览中心举行。展会今年将探讨的两大主题是移动支付和云安全,特约嘉宾国是印度。我们已安排了很多重要活动,包括6月关于互联商务及所有形式支付手段(物理、电子和移动)的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