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高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省提出了"追赶超越"的战略定位。无疑,陕西高技术企业必须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参考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及陕西省统计局2018《陕西统计年鉴》,分析了"追赶超越"下陕西高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意义、现状及不足,进而提出了推动陕西高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将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大力发展,期望能助力实现"经济追赶"和"经济转型"的双重任务。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证实了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动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资本和劳动力则是其重要因素。同时,针对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华市提出了实施"群城聚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奋斗目标.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小城市培育,是建设精品城镇、实现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追赶发展、缩小差距,实现浙中崛起的现实需要,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打造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级和建设浙江第四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把握机会窗口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从而把握机会窗口以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路径仍不清楚。本文选取慈星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发现通过"机会窗口识别——获取技术知识——提升技术能力——推出关键产品——抓住机会窗口"的途径可以有效实现对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DEA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两个相互独立又完全互补的部分:"创新"和"追赶"效应.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和"追赶"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有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1996-2002年主要来源于"创新"驱动,2002-2007年则主要来源于"追赶"贡献.公共支出显著地提高了"追赶"效应,但不利于"创新"效应的提升.随着"追赶"空间逐渐消失,"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必然选择,公共支出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趋同现象,是当今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对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追赶过程中,技术转移与其他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为国内的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民营企业作为后发企业,充分地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处于由后发追赶迈向超越追赶的阶段,华为等企业甚至已经实现了达到创新前沿的阶段。文章通过对双元性学习理论的研究,结合宁波S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历程,研究了中国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历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拓展后发优势研究的视角,指出产业结构后发优势具有"落后优势"和"后发展优势",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对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相比于比较优势战略,后发优势战略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追赶发展途径",能够加快实现产业结构高效化、高度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将会作为现代化的技术发展的"第四次浪潮"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将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影响的深远性远远地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仅促进了计算机技术更急广泛的使用,同时,也将网络带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更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的模式与趋势。  相似文献   

10.
技术市场作为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十二五"期间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从市场总额、市场构成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在此期间技术市场的发展特点及呈现出的新趋势,并针对"十三五"期间技术市场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思路,以促进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日本经历了“技术追赶”和“技术领先”两个阶段,在应用技术领域建立了巨大优势,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技术大国”,跻身为数不多的创新型国家之列.这种“跨越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日本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研究不同发展阶段日本创新体系的典型特征以及在阶段变迁的战略调整期,日本政府采取的推动创新体系演进的具体措施,对进一步加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并行.就实践来看,在"两山论"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生态恢复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勾勒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绿色发展"理念再次提出了新的指引和部署....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开始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渐显露,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能够为当下经济转型提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文章借鉴国内现有指标体系,通过对3大产业经济现状分析和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解读,构建了涵盖基础素质、法治文明、产业调整、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民生改善6个一级指标,52个二级指标的分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聚焦关键领域,以数据落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确地方经济转型发力点。  相似文献   

14.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研究探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力追赶"是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尽管追赶研究迄今已历时半个世纪,但相关文献比较分散,因而综述有关该议题的研究文献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后发企业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依次从内容、过程和情境视角对既有的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若干颇具潜力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后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经济赶超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其赶超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适时地将技术进步推进模式由技术追赶转换为技术前沿扩张。文章从美国、日本两国典型的后发经济增长历程谈起,认为后发国家在对先发国家技术差距收敛的过程中,即使能够无限趋近于前沿技术水平,但也无法通过技术追赶模式跨越后发经济赶超的"最后最小距离",技术前沿扩张才能够使后发国家实现真正的赶超。技术追赶和技术前沿是后发国家在经济赶超不同阶段中的两种技术进步推进模式,两者的转换和取舍都是为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增长。研究技术进步的推进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后发国家经济赶超的实现路径,因而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法,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因,来构建基于技术前沿和技术追赶的经济赶超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是创新之路,更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之路。"一带一路"倡议使区域经济实现新的增长极。在此背景下,我国技术转移转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文章列举并分析了美国、德国、芬兰等国外技术转移转化的优秀案例,从我国技术转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基于政策法律、专业机构、复合型人才等3方面因素得出了新的对策,为推动我国技术转移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进入一轮新的增长(发展),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是"内生性增长"理论的形成.该理论的核心是把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性要素,并支持着经济在长期内保持持续增长.这一理论认识对我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能否继续将这一增长趋势推进21世纪,关键条件之一是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及其提高速度."科教兴国"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提出的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对解决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与我国经济改革的相关性关系,并提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机制进行经验分析,使用的人力资本数据来自于Kyriacou(1991).得出结论: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对增长的间接影响表现显著;作为人力资本影响增长的中间变量,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表现为技术创新,在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技术追赶.文章为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经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20.
莎尔娜 《发展》2020,(4):37-3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山水相连,民心相系,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对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