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耿焱 《中国经贸》2010,(8):134-13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开放度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我国进行全球性的经济金融活动,方便了国际市场对我国的投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非中介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可能产生巨大风险,因此加强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小梅 《重庆经济》2006,(12):20-23
金融业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组成。其中,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银行(即政策性银行)。证券业包括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活动。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活动。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典当以及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3.
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款与贷款,即银行起了连接存款人和借款人的“金融中介”作用,而净利息收入一直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直接融资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而传统的“金融中介”作用和净利息收入则呈进一步的下降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欧、美、日等商业银行正逐步增加各类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香港银行业的营业状况也反映了这一变动趋势。 一、香港银行业传统盈利难维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业长期在垄断的非市场的金融业态中运作,品牌营销意识先天不足,广告营销更形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运行模式。入世后,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各银行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整合营销模式,银行业广告从内容到形式逐渐突破传统思维和运作模式的瓶颈,为金融品牌的创建,品牌营销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欧洲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银行风险与主权风险之间的传导效应成为政策当局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那么,上述两种风险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互传导效应?具体的传导方向和影响力度又如何?文章以欧元区代表性国家为例进行研究发现,欧元区国家银行风险与主权风险之间确实存在相互传导效应,这种传导效应不仅发生在一国之内,而且存在于国与国之间。该结论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维护本国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晶艳 《特区经济》2004,(11):217-218
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是全能银行体制,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除了居民、企业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延伸至证券、保险业乃至信托业等领域。广义上的银行混业经营还可包括银行对非金融类企业的投资、参股等业务行为;二是双重银行体制,全称为安格鲁一萨克森双重银行体制,是指现代金融的3大领域,即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开经营,它们的核心业务各不相同,互不交差。它们的机构分开设立、互不隶属,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国际金融体制的流行模式将使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逐渐融入一体化。随着金融市场的急速发展,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不同金融服务业之间将互相渗透。如在银行业,从收益上看,传统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已不足40%,从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银行服务的综合化、全能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银行涉足资本市场或金融衍生品市场,大量非银行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已成为当今银行的主产品,似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金融超市”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汇丰的私人银行运作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世界私人银行业巨头仍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瑞士私人银行业是传统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典型;美国则是现代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典型,是金融创新的摇篮。作为银行较多业务中的一种,私人银行服务通常由国际级金融集团提供。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私人银行业2004年共管理着约4.5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9.
张子元 《理论观察》2004,(5):124-125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监管未来发展模式将是以风险监管、法人监管为主导.现场检查向非现场监管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是我国金融监管统计前所未有的课题挑战。由于银行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非现场”监测及风险防范将是新的监管模式成败的关键。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完善金融监管统计制度和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银行监管需要。  相似文献   

10.
郭婷 《中国经贸》2010,(18):91-91
本文着眼于金融危机后现实背景条件下银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当前银行业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银行金融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程实 《上海经济》2004,(6):62-63
在一片救赎声中,俄罗斯2004年7月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波最终没有使其风雨飘摇的银行业再度陷入1998年的金融危机,在感激和庆幸之余,俄罗斯也替各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在银行体系同样脆弱的中国,俄罗斯金融风波这一新鲜出炉的“负面教材”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对银行而言,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所提供的技术和通讯基础设施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主要竞争手段和运营环境。现代银行经营离不开由资讯业所提供的电讯网络。数据库、电脑、终端机、ATM机、智能卡等设备和技术;同时金融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模型化、软件化和商业化,金融人员都要接收电脑公司的培训。金融信息化,成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国外商业银行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原来,金融所属的第三产业以手工操作为主,属于劳动投入主导型产业。银行业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把价格、单据、转帐等转化成信息数据,大量…  相似文献   

13.
叶莉  陈立文  张惠茹 《改革与战略》2008,24(1):50-51,75
文章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现状以及我国银行体系的高风险对金融安全的潜在影响。面临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要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注重完善我国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内部约束机制,从银行业改革和完善的角度寻找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又要重视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4.
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是针对十国集团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举措被全球银行业所普遍接受,成为全球银行业共同遵守的准则。 2004年经多方征集修改建议的新巴塞尔协议完稿,新协议为全球银行业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通过建立最低资本要求,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在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中,银行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所以我国银行监管当局也非常重视巴塞尔协议资本要求。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计量和规定,正好为我们银行业金融改革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国际标准。而研究资本充足率及其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行问题被认为是本次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不良资产过多,政府对银行的过多干预和保护,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及缺乏风险管理,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对银行监管能力的弱化以及银行体制的封闭性等,构成了亚洲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促使国际投机家对这些国家货币进行狙击,结果引发金融危机。比较分析东亚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对促进我国银行业体制改革,化解银行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银行业经营风险的分析1、商业银行经营的信用业务是一种负债率相当高的经营业务。据中国人民银行季报统计,1…  相似文献   

16.
王敏 《中国经贸》2014,(23):139-139
我国国有银行业的改革是一种新制度改革变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主体,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及国内外经济、金融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大量的不良资产制约着银行的发展。而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银行是否安全和稳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改革及改革的总体思路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企业风险,维护银行业的安全、高效的经营有着重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在基层银行中,在内控工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缺陷,下面就如何搞好基层银行内控建设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欧元区     
欧元区银行在美资产降1/3自五年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各银行已从美国大举撤退,在美国资产减少三分之一强。通过银行破产、资产减记及贷款与业务部门出售,欧元区银行在美资产从2007年9月的1.51万亿美元峰值大幅减少5400亿。  相似文献   

19.
陈尚前 《开放导报》2006,(1):101-103
日益发展的金融投资中介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金融投资中介化是一种双层的委托代理结构,投资者需要承担其与金融中介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委托代理问题的客观存在使得金融中介投资决策并不总是以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应认真考虑如何有效降低金融中介的委托代理问题,消减金融投资中介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莹  李雪  刘静 《中国经贸》2011,(8):46-46
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尤其在中国加入了WTO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和力度不断加速,在放松管制、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形成的银行业发展趋势下,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是银行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撑,而且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