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汤清  邓宝珠 《技术经济》2013,(10):73-79,120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全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局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全域层面的人力资本投入和外资技术溢出是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局域层面看,东北经济区的人力资本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较大,而广东等南部地区省份的外商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进口贸易是一国获得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基于改进的进口贸易R&D溢出资本度量模型,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计量方法,对国内R&D、进口贸易R&D的技术进步效应做估计与比较,从动态视角分析两种技术进步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总的来说,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国内R&D都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相比较而言,前者的贡献度略小于后者;但在某个时期两种力量会相互抵消。因此,应进一步重视与占世界大部分R&D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进口贸易,提高国内R&D投入数量和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08,自引:4,他引:108  
本文采用6种计算外国R&D资本的方法和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首次就国际R&D溢出对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技术效率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我们从这6种方法的比较中发现:当采用有缺陷的两种方法时,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负或者溢出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的结论;而采用其他的四种方法,能得到国际R&D溢出系数显著为正的结论。因此,从计算方法本身及其结论的比较来看,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促进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结论更可靠。同时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国内本行业R&D与其他行业R&D对行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与R&D投入比重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以及提高国内自身的R&D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利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及Tobit回归模型,对我国机器人行业14家上市企业的研发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产机器人R&D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突出,政策效果明显,但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研发投入和资本密集度对R&D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企业经营规模和融资能力与R&D效率显著正相关。最后,结合研究结果,从营造创新环境、制定行业标准、整合产业链以及转型招商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发驱动理论,通过构建包含R&D投入的超效率DEA—SBM模型,分别测算2001—2017年中国不同区域传统型、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GLS)模型对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创新要素下中国及四大经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均高于传统要素下传统型绿色发展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逐渐收敛。东部地区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最高,西部、东北部地区有所提升,而中部地区并未得到较大提升;②2001—2017年全国创新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一致,技术进步是促进其增长的主要因素;③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城镇化水平、FDI与全国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正相关,而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起负向影响作用。R&D投入规模、R&D投入强度、R&D投入成果与区域创新型绿色发展效率的关系,在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花俊洲 《当代经济》2010,(17):126-128
在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中,由于证券期望收益与系数β值之间未必存在严格的线性关系,因此使用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对β进行估计必然会导致模型的不准确。作为对这种估计方法的修正,本文提出了可变系数回归模型,利用局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对模型中的系数β进行估计,并研究了模型中局部权系统的决定问题,该模型是一般线性回归模型的推广。由于系数的可变性,使得估计结果更适应实际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估计结果更为精确,该方法也为风险管理和监督提供了较为有用的数理工具。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一阶差分模型和加权最小二乘法检验了R&D两面性、技术引进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998-2012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负增长状态;R&D创新能力对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不显著,而R&D吸收能力和技术引进抑制作用显著,其吸收能力未能与技术引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为主的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急需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以自主R&D为主、技术引进为辅,持续加大R&D投入,增强R&D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则是每年能源消费量屡创新高,对能源生产和供给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将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由于各个地区对能源产生的压力不同,因此利用局域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采用GWR模型进行估计各个地区人口、社会富裕度和第二产业对能源的弹性是有差异性的.各个地区针时本地区能源产生压力的三个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到时间效应和空间异质性问题基础上,本文利用空间变系数模型中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31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对当期的创新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西部地区时间滞后效应更为显著;研发投入弹性系数同样在西部地区较大,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实施和扶持优待西部地区创新政策,政策应向西部地区倾斜;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弹性系数在地理空间上明显分成三个地理集聚区,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条地带.因此,东部地区仍然要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但是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西部地区应该获得更多的优待政策和开放政策扩大吸引外资投资的范围,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九省市及其下辖89个地级市客货运量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对客货运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全局性判定,结果表明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人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两个因子对客货运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他因子则对客运量或货运量产生空间异质性影响;为判断影响因子对于客货运量影响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显著影响的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不同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基于地理衰减规律的圈层结构和沿海到内陆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CES生产函数,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和可行广义三阶段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21年的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省际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财政分权通过地方政府投资偏好、引资竞争和市场分割行为的中介效应促进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财政分权通过地理空间传导机制对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促进了本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但弱化了邻近地区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2012,32(2)
利用上海市外环以内2010年12月1014个小区的平均房价数据,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并与基于全局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揭示上海小区房价的空间分异和不同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各影响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建成时间,到CBD距离,绿化率,到公园距离,距地铁站距离,距超市距离和距学校距离。同时,地理加权回归分解成局部参数估计优于OLS提供的全局参数估计,它可以深刻的揭示出房价和空间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关系,而且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用地图的形式更详细的呈现出城市房价的整体景观,这些都是传统OLS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仅是对变量均值估计,不能反映省域碳排放量在空间上的非平稳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技术引入空间效应,发现GWR模型比OLS模型具有明显优势: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价格之前存在内生经济关系;影响碳排放量各因素在省域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为低碳经济实现提出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分省数据,基于非期望产出SBM-DEA模型,测算了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并将后者分解为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作为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在邻接空间权重和地理距离权重下衡量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具有"双刃剑"特征,即技术进步对本区域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其他区域均却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技术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效率变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扩展的STIRPAT模型。并运用变系数空间计量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实证考察了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大部分解释变量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且系数的符号与预期一致,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要想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 (PLS)对区域层面1986-2010年劳动-能源的替代弹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样本前半期(1986-1996)替代弹性表现为稳定态势但后半期(1997-2010)表现出波动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替代弹性保持了一定水平(均值为1.007);区间替代弹性存在差异且差距变动不大。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等差异可能导致了地区间替代弹性的不同。基于能源耗竭与就业增长的双重约束,需要不断提升劳动对能源的替代能力和替代质量。切实改变经济高增长偏好与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有助于实现就业增长与能耗降低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服务贸易进口、FDI流入和生产率积聚效应等方面扩展了CH模型,并以APEC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教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规律,得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积聚效应;本国R&D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技术效率,但是能否促进技术进步刖依赖于R&D投入强度;和通过服务贸易渠道获得的国际R&D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等三个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宋杰鲲 《技术经济》2012,31(1):82-85,94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估算了17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测算了1995—2009年山东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选取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工业GDP比例、能源消耗强度作为山东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别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岭回归构建了预测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STIRPAT模型。通过对比基于两种回归所得模型的拟合效果,最终选择岭回归模型预测了2010—2015年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最后提出了山东省碳减排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将我国内地31个省市分成两类,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产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不相同,广大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R&D经费和项目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区教育支出和GDP总量。  相似文献   

20.
云坡  韩东林 《技术经济》2012,31(3):26-31
利用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基于经典的DEA模型,对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R&D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整体的R&D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行业间的R&D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层次低的制造业行业的R&D资源配置效率普遍低于技术层次较高的制造业行业。最后提出,必须优化资源投入结构、强化经营管理、深化技术创新以及加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