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国内外有关创新评价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发展实践,使用因子分析评价法,建立了一套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应用SPSS统计工具对国内16个主要中心城市进行实证评价和聚类分析,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客观定量的比较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路径。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战略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过去主要以资源投入规模衡量创新能力的战略理念亟需调整。那么,创新质量能否比创新投入规模更好地解释区域高质量发展机制?为此,首先以区域创新全过程质量模型为依据,构建区域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方法评价2016-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域创新质量;其次,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评价同期各省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检验我国区域层面创新质量与高质量发展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创新质量对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解释力;而且,相较于创新投入规模,全过程创新质量能够起到更好的解释作用。研究结论对我国各省市全面提升创新质量和谋求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方江帆 《经济师》2006,(12):274-274,276
文章结合宁波保税区实际,从科技资源和科技投入、创新绩效和科技水平以及科技领导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构建了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该指标体系对宁波保税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析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和运行机理,构建了包括"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四维度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评价了2012—2016年中国24个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与其综合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受创新要素、创新网络结构、创新国际化功能和创新生态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城市圈的辐射效应显著,大城市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带动提高了相邻城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创新绩效差异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2000—2006年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创新绩效逐渐提高。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及相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出两级分化的态势,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绩效的梯级差异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丹丹  孙靓  李颖 《当代经济》2021,(10):58-63
以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芜湖8个长三角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支撑4个方面设计指标体系,对其创新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补齐创新资源短板;稳定财政科技投入,确保三个"只增不减";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强化经济生态支撑,着力打造创新高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从城市空间尺度出发,选取15个典型创新型城市为样本,结合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和BCC模型,对各城市创新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Ozman M技术宽度和深度计算方法,利用专利数据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复杂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个别城市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存在创新投入冗余、效率不高、创新复杂程度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已经成为人才和资本积聚的"高地",基于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的城市创新系统也成为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一个典型。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域形成创新系统的特点,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北京、深圳、杭州、广州、成都和重庆六大移动互联网产业核心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家集成创新能力作为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动力来源.本文首先界定了国家集成创新能力概念,进而以概念内涵为依据,在国家创新系统框架内,尝试构建国家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设四十八个指标,按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中,这三个维度体现了国家集成创新投入、产出及两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该指标体系旨在突出国家在引导和有效配置知识资源,以及促进创新主体间学习和知识扩散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而设置的各个指标是评价国家集成创新绩效的主要测度因素.该指标体系是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技术经济》2011,30(8):44-50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颜莉 《经济地理》2011,(9):1470-1475
文章提出的我国城市创新体系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创新业绩和创新效率两方面对城市创新体系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我国目前五大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实践和实际数据对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结果与五大城市的创新实践基本吻合。研究表明该城市创新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实用性,如果实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我国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监测和对策研究,对各城市制定创新战略、调配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发展创新环境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吉亮  彭灿 《技术经济》2012,31(3):32-37
根据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利用我国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三种定量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根据检验结果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区域产业创新涌现形成与发展的机理,以我国31个省市区产业创新数据为样本,用系统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证实了区域产业创新的产出水平与创新维治理机制的三维度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创新维治理机制是对区域产业创新涌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维治理机制中企业产权越明晰,区域产业创新的产出水平越高;创新维治理机制中创新投入维的激励越大,区域产业创新的产出水平越高;创新维治理机制给予创新实施者的激励越大,区域产业创新的产出水平越高;对于技术、市场结构特征不同的产业,适应其发展的创新维治理机制形式也不同;目前,为了提高区域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转型期中尤其应该避免"企业产权模糊"、"政策供给单一化"和"治理机制缺失"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文献调研和专家筛选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创新能力5个方面选取了2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改进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于地方政府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制定相关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鉴于此,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强,地处偏远的西部地区如西藏等地区创新能力较弱,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则处于中等水平。根据此评价结果,文后给出了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些政策建议,如加强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强化官、产、学合作力度等。  相似文献   

17.
省会城市在引领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区域生态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缺乏对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选取中国内地29个省会城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SBM模型对中国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及其时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①在时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较低,且不规律波动性较强,东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生态创新绩效始终处于“高产出、高效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持续处于“低产出、低效率”水平;②在空间维度下,全国及三大地区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态势,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绩效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综上可知,当前中国各省会城市生态创新发展不均衡,据此从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国内外创新企业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结合广东省企业创新现状,从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制度与文化、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绩效七个主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并通过专家论证,构建了一套可供决策部门参考使用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以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得出:①从总体看,营商环境优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着力点,并通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间接提升创新效率,但同时因创新人才集聚的挤出效应引致邻近区域创新效率损失;②分区域看,外围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强于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因创新人才集聚存在创新外溢效应,因此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溢出效应更显著;③经济一体化战略放大了营商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尤其表现在京津冀经济圈,即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增强,且创新挤出效应也转为创新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应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差异化设计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加强中心城市强强联合等策略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同时,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创新国际化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构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2016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方法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以创新主体交互、创新活动融入、创新资源流动、创新绩效提升为本质特征;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东部沿海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高,中西部高新区创新国际化水平较低;国家高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政策质量等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显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对创新国际化水平差异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