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劳动关系领域内矛盾和冲突凸显。借助劳动者参与的方式协调劳动关系,成为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劳动者民主参与的形式虽然多样,发挥的作用却并不明显,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劳资冲突时未能有效发挥组织的群体优势。应结合我国劳动者民主参与的现状,探析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劳动者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基本关系之一,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总体形势是稳定的、协调的,但"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涌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仍存在许多利益矛盾和冲突。如何有效协调劳动双方利益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劳资冲突的产生与劳资之间的利益分配密切相关,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可以作为完善我国劳动关系治理机制的重要思路。从理论基础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都涉及到劳资之间的利益分享问题。从比较视野来看,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谈判型、财政参与型、产权参与型三种劳资利益分享的实践模式。在我国要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需要面对如下制度障碍:集体谈判机制不健全,工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参与型利益分享机制。我国构建利益分享型劳动关系机制的路径选择为:建立具有实质内涵的集体谈判制度,完善工人工资定期增长机制,结合地区、企业的具体情况逐步推进财政参与型和产权参与型利益分享机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劳资关系中政府介入行为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惊波 《经济论坛》2007,(11):7-8,32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劳动关系已成为我国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一些企业中劳动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件频繁出现以及这些事件的社会影响,使得劳资关系问题成为社会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劳资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劳资双方权益的矛盾和冲突问题.政府作为第三方,在协调处理劳资矛盾和冲突时应如何作为,是劳资关系问题的讨论焦点之一.本文拟从劳资关系的本质及劳动者的特殊性,从政府介入劳资关系的目的、原则与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政府介入劳资关系的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金兴 《生产力研究》2008,(22):156-15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是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使我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资关系更加复杂,劳资冲突趋向于表面化和常态化,而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框架和职能基本上只是传统体制的延续。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文章是这些研究的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前提是构建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基本原则是权益确认原则、广泛覆盖原则、适度保护原则、劳资两利原则、动态调整原则;基本思路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以及充分发挥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积极作用,平衡劳资权益。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展开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社会对话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集体谈判制度是实现社会对话的最完整、最普遍的形式,它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劳动者个体分散、无序的劣势,切实维护雇员利益,协调劳资关系,充分实现体面劳动。文章在分析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之上,根据我国不同层次劳动者对集体谈判的需求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对实现体面劳动的具体要求,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集体谈判制度。这是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实现体面劳动、解决劳资冲突、增进劳资合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论劳资谈判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披露对提升劳资谈判质量至关重要。就个案资讯来看,在我国的劳资关系领域,技术层面的信息披露机制缺失,使本来就缺乏集体行动权的工人在劳资谈判中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恶化,包括"偶发性"在内的劳资冲突将可能显得更加无序。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劳资关系调整、产业关系稳定、劳动关系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现实考量,有必要强化资方在劳资谈判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以最大限度消解工人因谈判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的误会和误解,在抑制劳资冲突的同时,让劳资双方在市场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博弈,为劳资自治创造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内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劳资冲突有所加剧,亟需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构建,从而开创劳资和谐、互利共赢的企业劳动关系新局面.劳动法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维护劳动者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劳动法律具有改进和完善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在现阶段,我国劳资力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劳动者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劳动者权益也受到较大影响,劳资关系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明确并完善三方协调机制,以求建立起公平、公正、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不仅是经济关系和契约关系,也是一种文化关系.而文化认同及其观念整合是劳动关系稳定和谐的基础与根本.和谐劳动关系的文化认同表现在三个不同的结构层面并有着不同的文化协调机理.探讨和谐劳动关系的文化机制及其主体利益间相互作用问题,需要找到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的现实的文化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和劳动者文化中核心理念的整合与确立,以及对具体操作方法的把握,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有其特殊地位,这要求它必须贯彻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首先应该扩大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把因利益争议而产生的纠纷纳入到仲裁的受理范围中来;其次,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当摆脱行政化的色彩,实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的“三方代表性”;最后,在劳动争议仲裁人员的选拔和任命方面应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选拔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我国现阶段频发的劳动争议,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劳动组织方式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带来了员工类型、需求和期望的多元化。建立顺畅高效的制度机制,识别、代表、协调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和期望,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中国持续增长的劳动争议的内容、范围、主要原因以及它们与所有制形式、企业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了目前中国劳动争议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时期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劳资关系总体上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由此引发了私营企业劳资矛盾频发,劳工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日益增多,成为制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调整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关键是劳资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之间人口流动加快,大量新疆本地和外地的农民工涌进城镇,但是当前新疆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劳资纠纷依然大量存在。这其中既有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维权意识不足的原因,也有用工单位劳动管理不合理及劳动法制不健全等原因。今后应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相关制度法规、强化劳动监察部门职能、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规范劳动合同管理等途径,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学界普遍认为民工荒具有-定的积极效应。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民工荒积极效应的现实表现,揭示了民工荒积极效应难以有效发挥的深层次原因。现阶段我国民工荒的实质是局部荒、结构荒和待遇荒,民工荒积极效应的释放是-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制度性障碍在客观上阻碍了积极效应的发挥。民工荒尚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工资和福利待遇,难以有效刺激产业升级。要进-步激发民工荒的积极效应,必须依赖政府构建正确的引导和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触动最大的变革莫过于企业劳动关系的变动.劳资关系从无到有并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牵引和带动了公有制企业市场化改革、缓解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难题和广泛吸纳投资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带来了利益大分化的劳动关系、天生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倾斜性的初次分配关系.从总的来看,其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但是,目前积极影响下降而消极影响上升,因此,构建劳资关系的制衡机制是一项十分紧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劳动是当今时代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公理性假设,可以归结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本文并以生产力二重性质理论作为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现代演绎的叙述方法作为它的现代拓展的方法基础,提供较为充分而有力的证明.文章最后并倡导了一个解决劳动创造价值中时间异质因素难题的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内生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张宇  蔡秀玲 《经济与管理》2006,20(10):31-34
企业根植性理论提供了一个联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视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市场的依赖表现为企业内部制度的某种缺陷,即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像科斯等所言,要与雇员签定较为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不确定性,内部制度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于是出现了“工荒”。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制度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企业根植性的又一具体表现。构建劳动力市场三方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继翔 《经济问题》2008,(10):43-46
法律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劳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维护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权利,以实现劳动力价值最大化。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体现了自由择业的精神,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相关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31条和第32条,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只是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行使的情形和法律责任作了些补充,其余都散见于劳动部规范性文件或者地方性立法中,立法层次较低,条文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实践中纠纷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