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正面临重大转折,同时也包含着明显的矛盾和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资金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投资份额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增加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使农业摆脱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政府对农业投入下降的危害、表现及原因近年来,无论从农业投入的相对量来看,还是从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的关系来看,我国农业投入是严重不足的。一是农业投入资金“农转非”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地方财政紧张,挪用国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湖南农业财政工作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入世后,应加快调整农业财政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利用WTO的农业支持政策空间增加农业投入;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要改进和加强农业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从而推动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收入。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业投入不足问题,实质上是农业领域对经济资源缺乏吸引力。新的经济资源不愿投入农业,而原有经济资源又不断从农业中退出,表明资源配置在偏离农业。要解决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认请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及性质。不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企图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入方式,单纯依靠政府行为来促进农业投入的增加,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利于农业本身的发展。一、当前农业投入不足的经济动因当前我国出现的农业投入不足,实际上主要是资本投入不足。从农业生产中起作用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章通过对1990--201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有重大影响,我国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急需提高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益,其结构的优先安排顺序应该为:支农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此,必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继续增加农村救济费用的支出、适度削减和控制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优化农业基础建设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份1981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PCSE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总体上比较微弱,但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而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为此,文章提出了构建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的区域结构、完善农村居民对农业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表达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总体情况良好,如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稳定增加,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方兴未艾。政府在农业市场化发展进程中采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大财政农业投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支持农业市场化步伐,提升信息服务农业市场化力度等,这些措施对农业市场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在资金投入、金融支持、科技支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加之农村信息化发展落后,导致农业市场化发展缓慢。基于此,提出在山西农业市场化发展中发挥政府职能的相关建议:制定农业市场化发展规划,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宏观调控;提供政府公共服务,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转轨时期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经济转轨以来的实际数据,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1978~2003年间,我国财政农业净投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之间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本文对其中的原因做出了初步分析和解释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资金在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但目前我国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足,已延缓了结构调整的进程,影响了结构转换与升级,为了适应和满足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理论,利用1978~2005年度经济数据,对财政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对其中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和解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成果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村金融不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源泉,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效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省农村金融存在体制发展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农村金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乡村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基于此,适时提出加强党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激发农村金融支农活力、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发展农村绿色金融、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行农村文化金融等发展路径,全方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增长效应。利用1978-2008年江西农业经济和财政的数据,运用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财政支农对江西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对江西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649。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中对江西农业经济增长效应高低的次序依次为:以农村救济费、挖潜改造为主的其他支出最高,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次之、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最差,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将会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现阶段农村金融已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制度亟待创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忽视市场化运作、传统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突破、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和过分强调发展小额信贷等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创新的原因。因此要实现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首先应该破解上述五个方面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农业大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农业资源短缺、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等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带来的"财政瓶颈"、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监督机制缺失。因此,农业大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首先着力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大省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经营制度,加快循环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对东营市金融支持农民增收作用效果作了实证分析,对制约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了剖析,认为主要是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制约金融支持农民增收,提出应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消除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金融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理论与实证表明县域涉农金融产业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财政与金融扶持不足,县域农村金融供不应求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合理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可以促进县域涉农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构建我国县域涉农金融产业发展中的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17.
程璐 《西部金融》2012,(6):90-92
支农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传导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自开办支农再贷款业务以来,对调整经济结构、引导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就支农再贷款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和广泛的外部性,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通过选取安徽省1988-2010年农业产出和财政支农支出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根据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Barro(1990)财政支出自然效率法则,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安徽农业产出与财政支农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安徽省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为11.7%。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严格依据《农业法》的规定,建立财政支农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广西田东县是我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第一个县,4年的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我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田东模式"。"田东模式"的实践表明,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优化金融支付的结算环境,加大农村信用基础环境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信贷产品创新,构建农业经营的利益保障和风险分散机制,是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