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红艳 《消费导刊》2009,(15):204-204
王维不只是"诗佛",结合王维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比中华宗教文化"和而不同"、彼此渗透的特点,王维是将儒、道、佛集于一身,并亲力亲为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商业》2014,(26):8-15
禅学以中国文化的精神为基础,以佛家感悟人世的高超智慧为核心,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是中国佛教文化思想的重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起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儒隐、道隐、佛隐是三条最主要的脉络。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人喜爱的隐居之地,具有浓郁的隐逸文化氛围。隐逸代表人物有儒隐陶渊明、周敦颐和朱熹,道隐陆修静和李白,佛隐慧远大师。内涵丰富的隐逸文化资源,成为庐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梳理了庐山隐逸文化的三种形态,提出庐山隐逸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华茶文化可谓是一种关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并是人群、茶事、文化的整合融通。儒荼:和衷共济,宁静致远;道茶:法天顺地,自然超脱;佛茶:任性随缘,清虚淡远。中国茶文化凝聚了儒、道、佛文化的哲思精髓,并体认着华夏文化哲学的崇主体、尚道德、重体验和求感通的审美旨归。  相似文献   

5.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更香"蕴含三层含义:生态更香、茶味更香、文化更香。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思想驳杂,与佛道关系密切,其对于佛道思想的吸收,是侧重借鉴佛道观照世界的方式,即"空无"与"虚化"。而白氏始终不曾具有融通佛道的思想意识,这种缺失使其晚年思想始终处于一种矛盾,这正是后人以"畏死"、"白俗"评之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和合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要素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以儒养德、以道养生、以佛养心的传统智慧,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安排部署,这种理念的提升和完善,就是一种新的境界.我们要运用、批判和扬弃的精神,把古老哲学中孕育的古老的人生智慧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用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礼让、人与自然之间平衡恬静的社会大和谐.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和合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要素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以儒养德、以道养生、以佛养心的传统智慧,在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安排部署,这种理念的提升和完善,就是一种新的境界.我们要运用、批判和扬弃的精神,把古老哲学中孕育的古老的人生智慧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应用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礼让、人与自然之间平衡恬静的社会大和谐.  相似文献   

9.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也与我们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思想相吻合,文章拟从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寻找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些渠道,以及提倡弘扬茶文化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在体现,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道”是核心之一,社会伦理上,我们崇尚道德,而道教的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所以,在古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茶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莉 《市场论坛》2010,(6):88-90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也与我们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思想相吻合,文章拟从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中寻找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些渠道,以及提倡弘扬茶文化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龙 《商场现代化》2009,(25):19-20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佛、法等诸多文化流派为内容的丰富而瑰丽的文化生命体。中国管理现代化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思想,借鉴当代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将进一步推动中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中国现代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葬井     
章小兵 《新商刊》2000,(10):39-39
中国花钱历史悠久,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无字花钱、古语花钱、钱花钱、生肖花钱、神灵仙佛花钱、棋花钱,从形状上可分圆形花钱和异型花钱等。周处斩蛟属无字圆形花钱。民国时期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将此币定价为3块银元,而今古币专家余榴梁《中国花钱谱》将它定为中级,可见此币在花钱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1-71
“光”自柏拉图以来就是西方思想家所关注的现象。柏拉图在谈到“善的相(理念)”时曾用“太阳”作比喻,说太阳是“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儿子,因为有了来自天上太阳的光,人的眼睛才能很好地看见,其对象也能很好地被看见。此后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亦论及“光”之“流溢”。在宗教传统中,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论及上帝首先创造了“光”、分出光暗,而基督教的《新约》进而阐明作为上帝的“逻各斯”(道)是光,其创造的“生命就是人的光”。  相似文献   

15.
在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下,济宁儒家文化产业从零开始有了长足地发展。但是,在将儒文化产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必将受到各种竞争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济宁儒文化产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措施就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基于此,本文对儒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并对儒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组成,以及培育途径进行探讨。以期对儒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道"景观     
道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内在体现,在中国,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其的思想内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思想、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古代."道"是核心之一,社会伦理上,我们崇尚道德,而道教的理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同归自然.所以,在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江河山岳、祖先亡灵等等的万物都有信仰的习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足以见得"道"对于人民生活起着多么重要的思想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晋佛教蓬勃发展,佛教思想与隐逸文化的相通合流,助长了隐逸之风,在汉魏时期演变为成熟的隐逸诗,在东晋达到了繁荣。佛隐诗成为一种新的隐逸诗形式,东晋诗僧是佛隐诗的主要创作群体,庐山隐逸集团是其中重要流派,支遁、慧远等是佛隐诗创作代表。佛隐诗中多有镜、水、月等佛教意象,是艺术审美与宗教哲学的融合,佛教意象丰富了佛理隐逸诗的内涵,对后世佛教与诗学的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19.
平常心是道     
什么是禅?什么是道?什么是佛?这些问题是每个学佛之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禅宗语录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下面的几则典型公案告诉我们,“禅”不是天边晚霞、水中明月,可望而不可即;“道”也并非玄而又玄的神圣玄机,高深莫测;佛更不是离开世间众生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禅,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平凡恬淡的日常生活中。道,就是我们智慧、健康、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原始宗教到今天的世俗宗教经历了无数变革与发展,然而它却始终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就是信仰的存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推动下宗教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