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平远 《商》2013,(19):291-29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否能够实现共赢是由双方贸易效应决定的。影响贸易效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贸易效应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以水果贸易为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方凯 《中国市场》2008,(15):136-139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双边贸易的因素,特别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为视角,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1995~2011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和其他十个参考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显著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具有比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与非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影响有限,贸易转移效应不明显,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具有显著为正的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东盟国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双边贸易和贸易效应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然后,通过建立两个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中贸易转移效应远远大于贸易创造效应,而且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之间的差额逐年增长。最后,本文对此做出了解释,并建议未来的研究内容可以集中分析某一特定产业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2000-2010年中国对东盟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面板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国已出现贸易转移效应,并且运输成本的系数符号与传统理论相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为视角,运用引力模型的"单国模式"对2002-2006年期间中国和133个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近几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同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7.
林剑文 《北方经贸》2004,(10):42-44
由于传统的贸易创造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客观现实存在诸多矛盾。因此,衡量CAFFA给我国与东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有必要根据目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对该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笔者通过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分析,结论表明CAFTA建立会大大促进区内相互贸易发展,减轻目前东盟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大规模地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8.
运用修正的巴拉萨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进口贸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CAFTA下中国进口贸易存在贸易创造效应而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9.
试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的贸易创造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客观现实存在诸多矛盾。因此 ,衡量CAFTA给我国与东盟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 ,有必要根据目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对该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笔者通过修正后的模型进行分析 ,结论表明CAFTA建立会大大促进区内相互贸易发展 ,减轻目前东盟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 ,大规模地实现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与东盟间的双边贸易为研究对象,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的决定因素。中国的GDP、东盟国家国的GDP和人均GDP对于中国-东盟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国的人均GDP和距离对于中国-东盟的贸易具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行零关税正式启动。本文根据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纵向和横向来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东经济的实证影响和广东采取的措施办法。  相似文献   

12.
贸易引力模型是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传统引力模型为基础,并结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与东盟10国农产品贸易的状况。通过对模型的实证检验,得出影响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因素主要有GDP总量、人口数量、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与各国的贸易潜力,得出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之间存在"贸易不足",认为双边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贸易区对中国及东盟各国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万有引力模型对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此贸易区的开放性很好,并没有因此而大量地转移成员国与非成员国贸易伙伴间的贸易。  相似文献   

14.
林芳 《中国市场》2014,(33):22-23
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各国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基础上,运用GL指数对各产业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发展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区位地理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双方的进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分析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通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双方贸易潜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双边贸易的未来发展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以管理贸易理论为指导的贸易保护主义。现实中贸易保护已成为常态,引起全世界普遍关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等借保护本国产业之名,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以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运用引力模型,通过对十年的中美贸易数据以及江苏省出口美国商品贸易量数据的分析,探讨了美国贸易壁垒对江苏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7.
黄晨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100-101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自由贸易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主要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又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虽然目前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百分比不大,但是非洲拥有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中国拥有成熟技术和丰富产品,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非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贸易引力模型运用到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的定量分析中,利用面板数据建立了包括GDP、人口、地理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多个变量的引力模型。然后运用得到的模型来评价中国与非洲部分国家的贸易潜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引力模型构建FTA贸易效应的事后评价方法,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定量分解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表明:在传统引力模型中添加国家和年度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有效性和经济学解释更趋合理,可以将这一模型推广应用于其他FTA的事后研究;从农产品总体来看,CAFTA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推动作用明显,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区域内贸易并没有以贸易转移为代价来实现增长;CAFTA主要体现为贸易创造意味着贸易开放的贸易获益明显,但限于产业调整的滞后会减弱贸易得益。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在此之前中国已经与除日本之外的RCEP其他成员国建立了自贸区关系。立足于此自贸区关系下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密切贸易往来的现实背景,文章梳理了中国与除日本之外的其他成员国建立自贸区所带来的贸易效应内在机理,找出影响其贸易往来的重要因素,并利用数据模型对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成员国建立自贸区会为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带来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与协定国之间的贸易难以取代各自与协定之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所以就目前来看RCEP自贸区的建立不能产生显著贸易转移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合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