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正处在新常态的转型关键时期,创新活动层出叠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力打造创新城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创新城区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从创新、城区、居民三个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提出创—城—人融合的发展理念,认为构建"创""城"互动,"创""人"互促,"城""人"互惠的相互关系是实现创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结合美国匹兹堡上城区生态创新规划的案例,重点分析了促进创新、城区、居民的相互融合的特点和经验,并总结创—城—人融合模式下创新城区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对我国创新城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美国大都市区创新城区的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美国创新经济的崛起,创新机构和企业快速向中心城市集聚并形成特定地理空间组织,学术界将此类以创新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功能区定义为创新城区。在参考文献研究和总结创新城区实践基础上,对创新城区的概念和内涵,创新城区要素构成和典型类型,美国创新城区成长动力与发展机制、空间组织共性规律等分别予以探讨。提出创新城区作为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将成为未来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平台,当前研究和规划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按照创新经济内在规律进行规划和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我国城市微气候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应对大气污染严重、通风效率低下、热岛效应突出等城市问题,基于系统性规划的视角,指出了以往风环境研究和风道建设实践中,重技术而轻规划,重要素而轻系统,重风道建设而轻风道与风源、通风作用区相衔接等不足;借鉴环境生态控制的"源—流—汇"理念,建构了城市风环境"源—流—汇"系统的绿色控制理论框架,提出城市风环境多层级的构成要素与分类标准,总结了不同空间层级的风道类型与功能构成特点,归纳了风环境系统生态协调原则;根据不同城市结构、城市的不同主导功能区和不同密度与空间形态通风需求,探讨了适应地域气候的生态规划原则,基于"富氧源——扩散流——补偿汇"相互衔接的规划思路,提出了城市风环境效能提升的低碳规划策略和多层级污染源控制及富氧型风源、风道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更新改造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旧区改造与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更好结合"要求。借助全球第一个创新城区——巴塞罗那普布诺更新改造经验,探讨从老工业区到创新城区转型过程中,城区更新、经济复兴与社会再构的规划、动力和机制,从发展理念、更新内容、发展机制、实施路径等方面总结创新驱动更新改造的模式,为我国城市更新改造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内城复兴盛行的"创新街区"建设,是新城市主义对创新的响应,这对我国城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双创战略",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在"创新街区"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总结了国外典型创新街区的规划建设路径。研究表明:重新界定的创新街区概念,更能准确反映创新创业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定现象,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活力街区的"城市特质"为其本质特性;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创新创业企业、知识员工与地方政府等三个行动主体的统一预期,即创新街区可带来收益增加;创新街区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塑造街区新公共利益,即通过社交型公共空间和办公型公共空间的塑造成功地激活街区的创新活力,特别是以公共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型公共空间成为创新街区的核心地标。  相似文献   

7.
众创空间已日益成为推进国家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全民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生态共生视角探讨众创空间内部创业主体的演化模式具有长远和丰富的理论意义。通过构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两主体Lotka-Volterra动态演化模型,并运用数值仿真揭示当前国内众创空间内部主体间的主流共生模式以及构筑基准理论和模型,然后拓展该基准模型至引入成熟企业的三主体共生演化模型以打破主流两主体共生模式的局限,讨论成熟企业的入驻对众创空间共生主体、主体关系和演化模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初创企业、配套资源组织及成熟企业等共生单元在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外部共生环境中通过达成不同共生模式以推动整个系统实现演化发展,演化的均衡结果由主体间的共生系数取值决定;(2)目前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共生环境下的两主体共生模式由于资源和规模限制其发展能力,导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生,成熟企业的入驻在系统内部发挥着资源保障和发展引擎的作用;(3)三主体互惠共生是系统演化的最佳目标导向。最后,基于仿真结果提出国内众创空间构筑和系统升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杭州市为实证,基于2008-2017年期间28. 7万项专利授权数据的空间落点,应用SDE、KDE和ESDA等方法研究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结果显示:①城市创新活动整体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多中心、片段化集聚的分布格局,且城市核心区域始终是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②城市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及研究型高校对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③在城市核心区域实施创新城区建设并积极促进新集聚中心、外围片段化集聚片区的发展,对城市的创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GEI认为有以下几点: 创新型城市与区域的创新发展是不一样的 创新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了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的工业劳动力等为增长要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立以知识创造为主要经济社会增长要素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0.
青创人群作为创新型城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健康活力与城区高质量建设紧密相关。当代青年人亚健康状态很大程度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引起健康问题,这在从事高强度创新工作的青年人群中尤为显著。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区青创人群的体育活动时空特征与空间供给问题。研究表明,拓展新兴体育活动空间,促进体育活动空间复合利用,灵活利用城市边角空间,增强工作地周边的体育设施供给与蓝绿空间融合互动,是满足大走廊地区青创人群体育活动需求,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措施。据此,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视角探讨运动健康活力导向的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优化策略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创新型城市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空间形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持续深入,创新型城市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立足于本土语境,通过对我国近10年来相关研究的回顾,对国家战略引领下的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建设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应解决实践中的"标杆化"泛滥与理论研究"政策性"缺失的问题;在国家整体创新战略的空间组织结构调整中,应与"城市群"研究相互融合支撑;应突破现有创新型城市评价实践和研究的"同质化指标困境",由"项目评价"转向更具针对性的"政策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了解创新型城市研究进展,广泛查找收集文献资料,梳理分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首先,对“创新”这一概念和创新型城市内涵进行梳理分析。其次,进一步梳理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试点政策、案例分析及国内外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最后,指出创新型城市发展中较少涉及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顺应国际创新活动集聚中心城区的新趋势,推进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建设内在协同,是助力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微观主体异质性,阐释创新活动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本质是人才对地方品质的需求偏好,并构建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耦合协同发展框架,从创新空间供给侧与创新环境需求侧,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建设共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碍,最后基于"规划引领—核心主导—多元协同"的逻辑思路,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驻留创新企业与人才、推进创新系统循环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内涵,系统地总结了循环经济支撑的生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国内外典型案例。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是一种城乡空间发展的融合,由生态中心城市、生态小城镇和生态社区(村庄)等三级生态城镇体系构成;建设内容包括企业—产业—区域—社会等四个层次循环,发展路径为安全之城—循环之城—便捷之城—绿色之城—创新之城—和谐之城等六个层面,各个层面有机联系,具有不同的重点建设领域,其中循环之城是核心与支撑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反映城市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以及提高城市辨识度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方面。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各类文化资源,保持城市独特的结构特征和个性魅力,应对"千城一面"、城市衰落等"城市病",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化规划与城市规划的文化转向相适应,从产业效应、空间效应两方面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城市建设提供动力,有效应对了城市衰落带来的危机。英国的文化规划发展模式在开展城市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创新规划方法、整合发展要素、兼顾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城市转型升级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雄安新区建立的目的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树立区域发展的典范。要依靠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协调,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产业。北京与雄安新区在创新方面具有基于产业分工的协同互补关系和竞争合作关系,二者的创新合作应围绕"产业"这个关键点展开,在产业政策制定、产业服务、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许多城市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参与。通过分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义及创新型人才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提出从三个方面培养和凝聚创新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凝聚机制、强化政府对创新型人才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万创"背景下,创客教育已经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高校创客教育是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意教育及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文章在研究和分析创客教育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厘清了刨客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通过设计大学生创客教育的课程体系,打造了创客教育发展平台,探究高校大学生创客教育模式,以期能促进创客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力量.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驱动源包括内部驱动源和外部驱动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构建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模型,确立内部驱动源的根本驱动作用,外部驱动源亦可对持续创新产生直接作用,支撑要素为持续创新提供条件支持.在循环往复的持续...  相似文献   

2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国家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部署。创新型城市进展监测评价是评价创新型城市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四个维度构建了创新型城市进展监测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可拓法建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物元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洛阳为例对模型的应用做了模拟运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