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内城复兴盛行的"创新街区"建设,是新城市主义对创新的响应,这对我国城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双创战略",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在"创新街区"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总结了国外典型创新街区的规划建设路径。研究表明:重新界定的创新街区概念,更能准确反映创新创业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定现象,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活力街区的"城市特质"为其本质特性;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创新创业企业、知识员工与地方政府等三个行动主体的统一预期,即创新街区可带来收益增加;创新街区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塑造街区新公共利益,即通过社交型公共空间和办公型公共空间的塑造成功地激活街区的创新活力,特别是以公共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型公共空间成为创新街区的核心地标。  相似文献   

2.
以杭州市为实证,基于2008-2017年期间28. 7万项专利授权数据的空间落点,应用SDE、KDE和ESDA等方法研究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发展特征及对策。结果显示:①城市创新活动整体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多中心、片段化集聚的分布格局,且城市核心区域始终是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的区域;②城市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及研究型高校对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与集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③在城市核心区域实施创新城区建设并积极促进新集聚中心、外围片段化集聚片区的发展,对城市的创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更新在提质转型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下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2007-2018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城市更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广东省城市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在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城市更新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深刻理解新阶段城市更新的发展逻辑,培育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互动发展格局,发挥功能升级、创新极化与扩散等关键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创新型企业的传统空间区位,也在改变以往以商业和商务办公推动中心城区更新的传统路径。基于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典型实践的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层面,相对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中心城区完善的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为创新企业集聚带来额外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推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降低了创新企业集聚中心城区的成本;地方政府层面,创新研发用地是中心城区地方政府追求城市更新过程中,经过权衡的综合收益最大化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中心城区创新型企业空间集聚新趋势塑造的中心城区复兴的新路径,对当前我国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以城区更新为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制度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妥善处理城市财富积累速率与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要素集约水平的不匹配、城市规模的适度控制与流动人口的过分集聚的不协调以及城镇化高速发展与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相宜等现实问题,是目前城镇化发展亟需破解的困境。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需要全民参与和广泛创新,需要从排斥性演进向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创新转变。结合包容性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金字塔底层人民的协同创新,不仅能从根本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变革和功能性转型,还能在全社会实现"机会均等"、"社会公平"和"成果共享"。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能够产生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2—2020年制造业联合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的创新质量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非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产学研合作对创新人才、创新资本集聚效应提升作用更显著;高技术行业对于创新人才集聚效应较强,对创新资本集聚效应的影响低于非高技术行业。研究结论对制造业等实体企业如何开展高质量创新活动及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应遵循科学的建设路径。国内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经验表明,应重视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注重创新协同和环境营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并通过集聚创新人才团队、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支撑创新全过程。同时,加快制定规划体系、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开放创新格局、构建创新政策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邓艳  吴克捷  孟令君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6):中插8-中插12
减量提质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适应首都发展新形势,优化首都功能结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作为解决超大城市通勤的主要公共交通,始终是政府重点投资的基础性设施.城市更新工作中要抓住轨道建设机遇,贯彻"一体化"统筹思路,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的协同建设,带动区域功能提升,改善民生环境,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结合近年开展的系列轨道车站一体化项目,总结经验、梳理问题,从顶层设计、规划审批标准、协作机制、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轨道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在体制机制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科技协同创新、城市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启示我们,可在尝试贯通多个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后发赶超地区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后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提供理论指导。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模式,引领国家级新区和未来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规划改革的“加减乘除”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与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契合点。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公共产品,也存在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主要从需求侧发力,出现中高品质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应该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个轮子"发力,推进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既能直接作用于城市的土地因子,又能间接影响城市的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因子。而目前的城市规划存在编制理念滞后、编制类型不够丰富、编制技术有待提升等种种问题,需要运用"加减乘除"的思路推进城市规划编制理念、类型、内容、技术、管理等方面改革,使规划成为促进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软件定义"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上海在城市"大设计"产业体系中创新地提出了"软件设计业"的转型发展策略.通过考察软件设计企业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集聚程度、集聚形态和集聚层次,可以看出,与传统软件业相比,软件设计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址有特定的偏好.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这类企业集聚空间的分布格局和发展特征,结合城市存量空间与创新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要求,探讨这类产业集聚空间的优化策略与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的优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密度建设的中心城区进入城市更新阶段以促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其生态网络建设也从"底线逻辑"逐步转向"精细化"发展.从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特点出发,引入具有生态学含义的功能性连接概念模拟构建研究区的生态网络,结果显示现状网络综合连接度低、结构破碎.结合生态学原理以及重要性指数分析,提出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对进一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在“双碳”目标的导向下,城市更新行动成为推动其实施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城市更新和“双碳”战略在贯彻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战略与背景、需求与趋势、范式与路径、方法与行动”四个角度构建起研究的逻辑关系。研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更新行动新范式可以从顶层设计、广泛实践、适时总结、创新攻关和多元参与等方面探索。研究认为基于“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实施路径体系可以设想由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来构成,具体城市更新行动可以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市生态修复、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完整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智慧运营、社会综合治理等八个方面进行实施谋划。研究揭示了“双碳”战略和城市更新行动具有内在关联,力图为“双碳”战略和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是新时期逐步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详细梳理银川市发展现状,分析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模式,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更新规划统筹指导的传导体系,建立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到城市更新单元实施方案到更新项目实施方案的实施体系,推动银川市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改造和功能结构调整,引导城市更加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测度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方法,考察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省际差异较大;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看,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且有所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布局;从五大发展维度看,五大发展维度之间存在差异,创新与开放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最高,而协调、绿色与共享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在样本期间内,五大维度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为此,中国要通过发挥高质量发展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力度,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等,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城市更新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城市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少分析和解构城市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工具,在解构城市复杂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主体更新、单元更新和系统更新"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城市更新模型,探索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并在宁波"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中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