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内部教育科研机构及高科技企业的集聚是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和城市经济、空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考察北京市中心城区教育及科技行业基本单位的集聚和分布特点,采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教育业三类相关行业的Moran'8 I,Local Moran I...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发现:北京市写字楼总体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重心向北倾斜明显,主要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空间离散程度逐渐加大,显有逐渐向近郊及远郊推进的趋势.同时,北京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标示着北京城市办公功能空间布局的主导方向;其演变模式先后经历了离散-极化-扩散-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心城区内部已形成的办公集聚区的空间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办公活动将向外扩展,办公活动郊区化将对缓解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平衡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仍然缺乏以城市或区域为尺度、以空间统计为方法的非正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流动商贩是非正规经济的重要部门,结合地统计方法(Geo-Statistics)和空间结构模型,研究北京市朝阳区流动商贩区内分布。研究发现:区域内流动商贩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并在区内具有多个中心地。其与人口的中心地相互耦合,反映出居民需求在形塑流动商贩集聚格局中的重要影响,以及非正规经济的依附性特点。而流动商贩与正规商业的中心地在本区域并不吻合,两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集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的城市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4.
顺应国际创新活动集聚中心城区的新趋势,推进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建设内在协同,是助力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微观主体异质性,阐释创新活动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本质是人才对地方品质的需求偏好,并构建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耦合协同发展框架,从创新空间供给侧与创新环境需求侧,探讨我国城市更新与创新街区建设共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碍,最后基于"规划引领—核心主导—多元协同"的逻辑思路,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驻留创新企业与人才、推进创新系统循环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百度电子地图和团购网站获取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北京市餐饮服务业为例,对信息化影响下城市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和区位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网络团购的作用下,北京餐饮业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同时发生:在城市核心商圈地区,餐饮企业的集聚程度得以加强;在城市外围地区,网络团购促使餐饮企业形成新的集聚,对这些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城市原有圈层发展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网络化、分散化、均匀化布局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级城市规模分布与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区域,利用中国地级城市数据,检验两个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和集聚效应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城市规模分布相对过于均匀,存在进一步集聚的空间和必要性。中国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东部地区的提升空间不大,未来的发展依赖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西部地区的利用空间较大,可通过引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来扩大城市规模,获取城市集聚效应,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ESDA)方法,对2006—2016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时空演变轨迹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2006—2016年,东北三省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协同集聚水平呈阶段性变化特征;(2)协同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空间分异化特征明显;(3)发展过程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形成以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中心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4)协同集聚的低高和高低区域逐渐向高高与低低区域演变,东北三省所形成的"多中心"模式逐渐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各类经济活动不断聚集、反应、变化,增长极区域中城市经济发展在空间排斥力与向心力作用中也会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经济密度及人口密度两个角度进行考量,分析佛山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层面差异性,研讨增长极中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空间本质上的差异性,从中得出结论:经济集聚体受到地理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影响,朝着多极方向全面发展,最终转变为多极趋同化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区位与工业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刻画中国工业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现阶段中国工业污染排放表现出向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大核心城市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局部区域范围内,工业污染排放同样向区域核心城市集聚。在不同核心城市的地区中,以上海为核心的地区出现了工业污染排放再次集聚的次级高地;而以香港为核心的地区中,区域核心城市则表现出更强的工业污染排放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2.
随着"软件定义"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上海在城市"大设计"产业体系中创新地提出了"软件设计业"的转型发展策略.通过考察软件设计企业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集聚程度、集聚形态和集聚层次,可以看出,与传统软件业相比,软件设计企业在城市内部的区位选址有特定的偏好.进一步分析和总结这类企业集聚空间的分布格局和发展特征,结合城市存量空间与创新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要求,探讨这类产业集聚空间的优化策略与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玫 《企业经济》2012,(12):108-111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中心城市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已经进入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时期,国内经济平稳较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引致需求和产业扶持政策,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应通过走产业融合之路、集聚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开放提升之路,促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标:探究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采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并从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两方面构建5个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地理特征与社会经济特征对区域创新活动均产生影响,其效果以社会经济特征更大;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估计优于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创新:根据地理距离空间矩阵进行的空间相关性检验与R&D资本存量新估算方法使模型结果更准确;交通水平距离空间矩阵构建合理。研究价值:进行区域创新空间相关性分析时,可准确选择适当模型、估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朱文娟 《物流技术》2022,(8):49-52+57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更新在提质转型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下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基于2007-2018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误差模型探究城市更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广东省城市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在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城市更新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深刻理解新阶段城市更新的发展逻辑,培育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互动发展格局,发挥功能升级、创新极化与扩散等关键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研究了2004—2013年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的职住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北京市15—60岁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有所加强,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则不断减弱,北京市职住空间分布格局差异程度在明显降低。分区域看,2004—2013年城市非核心区职住空间分离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并带动总体职住空间关系趋于平衡;从行业看,与居住人口空间格局变动呈相反方向,北京市绝大部分行业空间聚集度在逐渐降低,由城市核心向边缘区域扩散,促进职住空间关系逐渐趋向平衡。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多中心的居住格局,通过多措并举优化城市的职住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35个大城市企业空间分布数据,结合Lasso和OLS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度和集聚度对城市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企业空间分布表征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有效反映城市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对PM2.5浓度的影响。在控制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后,发现多中心城市的PM2.5浓度更低,而空间结构越紧凑的城市PM2.5浓度则越高,城市空间多中心发展对PM2.5浓度的影响大于城市空间集聚度。总体来说,在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中,分散化多中心城市拥有更好的空气质量。建议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鼓励适度分散的多中心城市发展,以实现更高的城市空气质量和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20.
飞地经济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之一。长三角地区飞地可分为农业飞地、制造业飞地、创新飞地及服务业飞地4种类型。长三角飞地经济形成多核辐射叠加的“蝶形”网络化空间关系,“创新飞地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飞地”外围扩散非对称分布,产业转移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总体处于创新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双向流动并行阶段。目前,中心城市“核”的能级和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飞地经济圈层结构缺乏有力支撑,产业协同治理尚待进一步加强,与飞地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协同存在壁垒。建议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两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型示范飞地,加快飞地园区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化长三角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能力,着力打破与企业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隐形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