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2.
霍珺  韩荣 《城市问题》2014,(1):40-44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公共空间面临的新问题和需求,从建筑学相关理论出发,提出功能置换是影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改造的重要因素,并以无锡市南长街历史街区为研究案例,总结了功能置换中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形式营造的三大特色——空间的复合性、界面的艺术性和场所的历史感,并对营造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空间 (Urban Public Space)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集中的地方 ,它“不仅是指一块远离家庭和亲密朋友的区域 ,而且是一块熟人和陌生人可以聚集的区域”[1 ]。由于城市居民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和城市的多种功能 ,导致形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中 ,公共空间是一个蕴涵公共价值的地方 ,而公共价值是大多数公众所赋予的。公众通过公共空间表达他们的观点 ,提出他们的主张 ,要求或从事其它符合他们利益的活动。公共空间也因此变成一种意义深远的公共资源。  一、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几点认识   1.对公共…  相似文献   

4.
创新街区研究:概念内涵、内生动力与建设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外内城复兴盛行的"创新街区"建设,是新城市主义对创新的响应,这对我国城市政府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双创战略",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在"创新街区"概念内涵辨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总结了国外典型创新街区的规划建设路径。研究表明:重新界定的创新街区概念,更能准确反映创新创业企业在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定现象,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活力街区的"城市特质"为其本质特性;创新街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源于创新创业企业、知识员工与地方政府等三个行动主体的统一预期,即创新街区可带来收益增加;创新街区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塑造街区新公共利益,即通过社交型公共空间和办公型公共空间的塑造成功地激活街区的创新活力,特别是以公共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办公型公共空间成为创新街区的核心地标。  相似文献   

5.
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空间,对承载公共生活、维系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公共空间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在预先设定的城市功能和自发的、随机变化的市民活动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自身活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营造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综合考虑。基于弹性设计理论从城市、场所、设施三个不同维度,提出了"框架+留白"的开放的空间结构、包容性的场所以及可变的设施等思路,探讨了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相比,弹性设计是一个开放式过程,具有多层次动态反馈的特点,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动态变化的功能需求,实现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仿真系统(UrbanSim)为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空间一体化模型提供了基础平台。以写字楼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选址和写字楼开发选址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写字楼市场供给(开发选址)与需求(企业选址)一体化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北京市写字楼开发/价格、企业选址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数据库,并在UrbanSim平台上利用这些空间微观数据对写字楼市场一体化模型进行了标定。利用已标定的一体化模型,论文进行了城市政策效果和城市发展的情景模拟,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对企业选址和开发选址的影响,以及北京市两个重要的商务办公区(商务中心区和金融街)功能区扩张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时空观提出了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异托邦空间。基于异托邦空间内涵的理解,可以认为历史街区本质上就是一种城市异托邦空间,因而拓展了其保护的意义。基于城市异托邦的历史街区保护应重在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同构特征的解读,并从生活空间的回归、矛盾空间的并置、公共空间的叠合、市民主导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街区作为异托邦空间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仿真系统(UrbanSim)为构建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空间一体化模型提供了基础平台.以写字楼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选址和写字楼开发选址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写字楼市场供给(开发选址)与需求(企业选址)一体化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北京市写字楼开发/价格、企业选址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数据库,并在UrbanSim平台上利用这些空间微观数据对写字楼市场一体化模型进行了标定.利用已标定的一体化模型,论文进行了城市政策效果和城市发展的情景模拟,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对企业选址和开发选址的影响,以及北京市两个重要的商务办公区(商务中心区和金融街)功能区扩张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9):201-203
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是否有活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但现在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逐渐丧失。因此,重提街道应是交往的场所而不只是交通渠道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沈阳中街为例,通过调研,分析现状存在问题,对人性化商业街区重要组成因素进行了探讨,期待塑造更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城市公共空间积极社会意义的发挥实际就是公共空间公共性表达的过程.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受到总量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发展思路异化、公共功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阻碍,致使体现公共性的空间作用机制无法有效地发挥,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缺失.因此有必要从树立正确的空间发展理念、促进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构建有效的作用机制、扩大公众的公共交往活动、推进科学的规划建设等方面系统地重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完善的公共空间功能推动整个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苏景相 《价值工程》2019,38(11):190-193
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具有活力的街区,其空间尺度特征和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往往能较好地表达出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POI数据具有类型多、空间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利用POI等开放数据对城市街区活力度指数进行量化计算,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的街区活力程度,为城市街区规模和市政路网布局规划提供实际参考依据,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价值工程》2017,(29):220-223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口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需要人文意识。结合对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分析,提出基于人文意识理念的公共空间建设和设计可以着重从4方面展开:(1)以公众需求分析为前提建设调整城市公共空间;(2)加强公共空间的合理功能区划,建立引导性标志系统,体现人文关怀;(3)关注环境人性设计及设施使用的方便程度和舒适程度,引导健康、活力的城市生活;(4)注重挖掘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内涵品质,构建城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公共生活、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场。以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当前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包括公共空间布局缺乏系统性、规划缺乏绿色理念、设计缺乏人性化、特色彰显不足,以及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缺乏完善法律依据、规划统筹和刚性控制不足、建设和管理职责不明等问题,在比较研究美、英等国公共空间规划和管理方面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设计体系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和实施策略,应分类分层规划布局公共空间,城市总体层面要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重点地区层面要注重活力和特色营造,并要加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完善公共空间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共建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调查呼和浩特市商业设施,分析商业街建设现状,把握城市历史文化与特色商业街区的内在联系,从确定每块特色商业街区的定位,融入历史文化的主题,注重地方商业特色,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众参与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而城市设计由于关注公共空间形态,关系公众日常活动以及交互方式直接等特点,而具备公众参与的优势.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过程通过展授型、反馈型和综合型等多样化的方式,以及针对性的分析处理和决策反馈机制实现了公众参与的互动,并且显示出全程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通过对此过程的全面研究,以期为公众参与城市设计的形式和互动机制、意见的采集分析方法、设计研究的回应和优化以及行政决策和成果编制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依据人的行为感受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在我国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城市核心空间元素的设计方法,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以人为本的系统研究思路。对城市交叉路口,街巷,绿色廊道,斑块,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等提出了详细的设计导则,同时提出了依据城市居民需求构造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思路,建议在分析居民生活空间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网络化和小型化的公共空间体系,支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有机更新,从而达到城市品质提升的有机更新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公共座椅作为人群休憩的行为载体,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更新,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公共空间的座椅设计也在被重新定义。在多元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单一的公共座椅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其在疫情变幻的状况下,人们对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在逐渐提高。文章基于设计心理学中情感化设计的研究理论为指导,以城市空间中的公共座椅为研究对象,根据情感设计的特性,分析人的情感、空间环境和公共座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公共座椅的情感化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共座椅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人的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城市广场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环境行为学、需求层次理论、了望—庇护理论等基本理论分析入手,提出广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大众的行为心理需求,比如尺度合理、设施方便、突出文化特色、公共性与私密性相结合等,创造一个优美、宜人、舒适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9.
罗智文 《价值工程》2013,(27):286-287
一座好的城市,需要提供公共空间为公众营造城市生活。城市环境中步行空间的营造对环境感受的影响尤其重要。在具有步行氛围的环境里,人与人的接触能演变成一种积极的城市活动。因此以步行环境为主题的统筹规划与建设,是城市生活的空间保障,需要得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绿色廊道网络建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为例,应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特征进行度量和分析,利用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值提取城市绿心。结果表明,红格镇不同的用地类型其景观指数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开发多元化活动逐渐改变和影响当地的景观格局特征。当地绿色带状廊道主要由绿色河流廊道构成,绿带具有长度短,间断多,连接度低等特点。采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微循环理论中的微绿地措施,提出了社区住宅立体绿化;调整乔灌木的配比,提升林木郁闭度;建立街区公园,公共开放空间遮荫;道路低冲击设计措施;斑块之间的廊道连接与网络化等具体建议,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