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区域带动作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南京江北新区的现状和发展途径。在横向上南京江北新区与浦东新区作对比,主要涉及经济水平、城镇化规模和产业结构方面。在纵向上主要从南京江北新区自身角度出发来看其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进行总结以及提出进一步发展建议,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以来,我国新批复成立了16个国家级新区。作为新常态发展区间中制度创新和模式转型的前沿阵地,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等重要使命。通过经济新常态语境中国家级新区发展角色和趋势的剖析,认为传统新区以"需求侧"的强刺激增长路径难以持续,且渐进式改革路径依赖下制度供给"后发劣势"日渐显现,新区发展应重点转向合理制度安排和制度激励上的重新设计,以促进"供给侧"能力的提升。以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为例,在系统剖析其发展现状与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发展路径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4.
制度空间是特定的地理空间中某些被建构并产生有效影响力或影响范围的制度,它是我国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推动空间重构的重要因素。建构了"制度空间—行为选择—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空间分析相互结合相互佐证的方法,对两江新区的制度空间、主体行为与空间重构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两江新区经历了构想空间、产业空间到消费和居住空间的重构过程,"强激励"与"弱约束"的制度空间扩大了主体行为的空间与资源,是空间重构的内生性力量。地方政府借助制度空间条件,通过空间规模扩张、空间开发垄断和空间场所营销等"理性"行为,在发展初期实现了对空间开发的主导和操纵。随着建成环境的不断完善及地方政府的制度实践,企业"趋利性"投资促进了空间转型和土地升值。原农村居民的"服从配合"和空间让渡助推了空间重构,而不断壮大的富裕和中产阶层通过空间消费,逐渐成为空间重构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与城市现代化——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环境与城市现代化——以南京为例□苏则民南京是我国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下游,是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沪宁之间正在形成一个城市带,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正在向城市的现代化迈进。要使城市...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方分权的城市治理模式研究——以新城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城新区发展过程,认为中国的新城新区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存在市场化、开发区和行政区三种不同管理模式。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的束缚,众多新城新区出现了城市建设资金供应不足、新城新区建成后人气不足、后期新城新区管理不到位等普遍现象,有的甚至达到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产能和房地产严重过剩、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危机等城市问题。从基于地方分权的城市治理视角进行研究试图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介绍了德国、日本和我国义乌的城市治理模式,提出了我国新城新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思考,包括公司型政府治理模式、企业型政府治理模式和企业家政府治理模式。认为:这三种模式,第一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第二种组织"准政府"的企业实施开发管理,第三种由来自企业的企业家实施为了企业发展的增长管理,均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走向分权的善治之路。我国的新城新区,可以通过政府的减政放权和体制内的改革等,达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迈向"善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以哈尔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理论研究应用到城市生态用地格局研究中,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2011—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基于三者关系结构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个生态源形状指数、生态源度数或生态节点度数以及各类景观廊道的γ、、α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空间网络连接度进行评价,利用自然裂点法对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进行分级,系统地分析其空间上连接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各类生态源地形状简单化,各类生态源中均存在没有生态廊道连接的现象,生态廊道连接度强弱呈现不均衡分布;对于一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其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应保护好现有发展态势;对于二、三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并确定相关控制指标,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空间连接度,最终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内部整体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8.
人才安居住房政策是提升人才群体住房品质、增强人才集聚效应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制度的重要环节。为全面掌握人才对于人才安居住房政策的现实需求,以江北新区为例,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基于满意度视角进行政策评价。除此之外,本文还将进一步探讨人口统计特征对政策满意度是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出台了系列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但绿地系统规划的单一性,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单调和系统性功能的缺失,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增加了绿地面积拓展的压力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艰巨,城市绿化不够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乏力,公众参与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应建立多尺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以复合功能为导向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与居住郊区化的进程中,居住空间分化是难以避免的社会与地理现象。试图将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与社会排斥勾连起来,从空间可及性控制角度切入探析社会排斥问题,并结合实证调研的成果对这些问题加以描述和分析。最后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空间整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沪昆铁路沿线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沪昆线的基础设施投资既产生了提高沿线区域及城市的运输能力、扩大沿线贸易量、调整沿线产业结构、促进沿线经济增长的空间正溢出效应,也产生了加剧沿线地区及城市要素的非均衡流动、非均衡经济增长的空间负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结合芜湖生态市规划实践,在探讨芜湖市产业结构演变与特点的基础上,以生态机制为理论背景,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芜湖市生态产业链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五条生态工业链、三条生态农业链。并对生态产业布局、产业与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以及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与城市社会生活——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晓岚 《城市问题》2007,(12):99-101
分析了20世纪末城市园林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传统园林、城市新园林在城市社会中的作用和表现,提出城市园林在社会关系建构、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并结合南京城市发展趋势,揭示了城市园林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徐坚 《城市问题》2006,(6):21-25
滇西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城市形态结构.这种独特的结构要求在山地城市景观体系建构上,体现出整体景观、边缘景观、重点景观的优化组合.通过对滇西地区的景观环境体系、绿化网络等建设实践的分析,为该地区及相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引导下,南京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紧紧抓住规划、基础、环境、质量、特色等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总体水平,着力做到整体推进,综合提高,探索出一条南京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部地区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多样化,提高了对项目融资的要求。论文围绕新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进行了探究,首先阐释了在高质量发展之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PPP融资现状,其次分析PPP模式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如何优化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模式适用性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了在空间限定视角下的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结构及其操作模式,同时对广元万源片区的空间限定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并对广元万源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方法,对2014年山东省17地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绩效情况进行评价。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REPI的空间分布特点,初步将山东省分为胶东地区、鲁中南地区和鲁西北地区分析其特点和差异。其次,结合空间计量理论,得出各地区间生态绩效的空间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新区难聚人气原因探析——以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政府搬迁形式来建设新区是我国城市空间拓展的典型形式。以省会城市南昌市府搬迁地红谷滩新区为例,考察并探讨了城市新区人气聚集的条件和问题。就目前而言,新区尚未达到预期的人气,其原因包括缺乏持续的现金流,缺乏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与密度,生活、商务和通勤的高成本以及缺乏夜生活等。市府搬迁模式虽然有助于城市空间形态上的跨越和空间结构的优化,但也要因势利导,不可滥用。  相似文献   

20.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新区的中小学布局成为城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文章以荆州高新区为例,对城市新区中小学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重点从总体布局、分区布点、多规协调等方面提出城市新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提出规划实施建议,为其他城市新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