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无意对投资的企业发号施令或直接干预,他们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和公司建立联系,希望通过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来保护自己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而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扭曲了公司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制度安排之一,也存在不少缺陷.文章对信息不对称下独立董事制度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方式与供应商甄选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陈功玉 《南方经济》2007,(12):73-80
论文从供应商传递信息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供应商的甄选问题。研究首先将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供应商甄选结果及供需双方的收益进行比较.得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上供应商的逆向选择问题。然后运用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与信号传递成本有差异这两种类型信号博弈模型来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并得出结论只有信号传递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之间存在差异,信号才能起到类型显示的作用,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供应商的甄选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敏  朱耀明 《科学决策》2004,(10):21-24
本文针对博弈划分的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在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企之间的博弈关系,重点分析了我国信贷决策过程中的“惜贷”问题,指出了提高贷款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即建立银行信用体系、增加企业贷款的粉饰成本等,这对保证银行的贷款安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经过分析认为在中国,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银行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融资成本。为此,文章进一步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担保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担保制度不健全,面临着信贷配给等问题,而企业互助担保的实践为改进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通过对杨凌示范区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创新信息机制和优化制度安排,有助于解决科技企业担保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娜  孟祥革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2):126-128
理论上讲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可以有效解决经理人长期激励不足和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也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委托成本,吸引并稳定人才.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不完善及股东与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运用效果欠佳,从而产生了激励陷阱.文章通过对股权激励陷阱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规避此类陷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只能进行间接融资 ,而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等原因导致了银行对其贷款成本相对较高。本文提出在中小企业推行适合间接金融的主办银行制度 ,利用其能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为建立有效的主银行制度 ,本文提出修改《商业银行法》 ,银企的自主双向选择 ,央行给予政策扶植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次级债形成流程中的各类信息不对称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次级借款人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投资银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设计掠夺性贷款.其次,提出了次级债市场最初由于次级债购买者的信息弱势而存在逆向选择难题,并进而分析了难题的解决途径和评级.再次,就次级债和传统企业债在风险特征上的区别阐述了投资者因信息弱势而受到的误导.最后,分析了次贷经纪商同贷款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欺诈行为以及次级债发行商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9.
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金融中介,在消除外部投资者与企业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又内生了新的信息不对称与代理问题.日本很多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大量公司本体投资,用风险投资公司声誉替代风险投资家个人声誉,以向外部投资者暗示对自身投资治理能力的自信。降低信息不对称与代理成本能力的制约,也使日本附属型风险投资机构表现出投资后期化、放任型投资治理模式以及盲目投资竞争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及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然后进一步指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民营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体制不足,而且无法解决信贷市场上的主要问题——信息不对称。进而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在我国现有的信用条件下进行新的信贷制度的设计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