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重军  刘万武  雷慧 《发展》2008,(10):107-108
我国的文化生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行为传承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剖析其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郭海霞 《特区经济》2010,(6):239-24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濒危状态,这种状况虽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却面临很多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承人的认定缺乏法律标准、传承渠道不畅和传承方式扭曲、政府干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自然传承的关系无法理顺以及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因此,必须通过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定标准、以法律手段确定传承人的权利义务、确立政府干预与民间自然传承的适度平衡的法律保护机制以及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分析实施建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收藏工作;设立传承机制,注重对传承人的保护;重点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针对日本"人间国宝"制度进行研究,研究日本"人间国宝"认定制度对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就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认定制度体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贵州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探讨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健全机构,组建一支专业的骨干队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档工作;做好传承人挖掘、保护、培养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并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启 《特区经济》2010,(1):249-2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维护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然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固有财富。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实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卢林 《魅力中国》2014,(10):94-94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0世纪中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独特性以及活态性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着眼点,平衡博弈,唤起文化自觉,试图挖掘并总结旅游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昂族在中国境内属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对德昂族的国家级《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浇花节和云南省级德昂族水鼓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进行研究。对采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由此提出抢救和保护这些宝贵遗产的途径:社会,个体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静态和动态保护的力度,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13.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连山北部居住的甘肃肃北蒙古族.如何保护和传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指导当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及其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民族认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法主要对于"德都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传承人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与方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全人类的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遇到了严峻的问题,在传播上也受到很大障碍。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每一代人的义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探索出较实用的保护路径。为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淑娟  唐德彪 《魅力中国》2010,(34):164-165
本文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同题,最后探讨以法律的视角和手段来寻求有力的策略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l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过去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等措施,尚不足以全面保护,依法保护是最根本和长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姿颐 《魅力中国》2011,(17):145-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已纳入我国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认识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文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现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意义;要对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实地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宣传力度、传承形式、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尝试通过寻求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以点带面"、丰富传承形式、活态保护、特色文化产品打造等途径,增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标题上方的图标鲜为人知,却有着较强的视觉;中击力,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国美学气派,这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识。 相关部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解释,让这个抽象图标有了鲜活的内容: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宇,”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宇,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然而,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却主要以人类的口头或动作作为传承方式。这一特殊的存在和传承方式,使这些文化遗产变得异常珍贵的同时,又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