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清代的况周颐提出:“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一将“拙”这一范畴定性为词学的三大基本范畴之一。而词发展的盛衰史正体现了词之创作争理论由“拙”入“巧”及由“巧”返“拙”的历程。词经由晚唐五代词人到宋,其音律、构词谜句、营章布局等各方面都从初时的拙率朴陋发展为后期的精巧稳妙,文人作词亦由初期的。率意”到后期的“羽意”,词体从萌生到极盛,由小令的轻巧动长调的工巧。其实也是一种音乐文体从民间之拙动文人之巧的过租。从宋人对词体的理论认识中可以看出,宋人对待词的美学认识并不像对诗那样崇尚老拙古朴。而是“尽态极妍”,以词律之精巧、构思之惠巧、运意之奇巧为“正体”之美。词之由“巧”返“拙”则是一个词学理论诗化的过程。尤其是清代常州派格外标举比兴寄托.求词中深意而提出“沉郁”、“顿挫”、“柔厚”等美学范畴以纠渐派之弊。与宋人普遍追求的“巧”相反,清代中后期词学理论家开始普遍崇尚“拙”。并且他们往往穿透唐宋人词的“巧”,而刻意发掘蕴涵其中的“拙致”。词学理论由“不妨巧”到“巧不如拙”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显示出词由音乐文学之重视音律到传统诗学之重视意境之浑化古拙的过程.从形似到神味的追求,是词“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什么是诗质美,论述了应该如何评价徐志摩诗中突出而独到的诗质美,指出尽管过去对徐志摩及其作品的评价因各种原因而有失公允,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被有所忽略甚至有所贬抑的美质就凸显出来,这种诗质美不仅属于诗歌,而且属于整个文学艺术,因此应对其予以公正和充分的评价,还其本来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自由"范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贯穿黑格尔美学的中心范畴,作为审美范畴它是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而形成和和谐状态,又是把这些建立面统一起来的内在力量。而这种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劳动实践,因此美的本质、审美活动、艺术的产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黑格尔克服了古希腊美学“和谐”说和德国古典美学“自由”说的片面性,发展了美学史上的审美范畴,并给马克思主义美学以深刻的影响,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抽象的人性论,使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动学习西方新思想,对康德、柏格森、达尔文、罗素等人的学术专著均有涉猎.他的"趣味"说正是中西方思想融合后的产物."趣味"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他将"趣味"这一美学范畴从抽象的理论概念变成浅显易懂的实际应用,由传统的审美欣赏上升到人生观高度,同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美育思想--"趣味教育".  相似文献   

5.
科学理论具有美学特征 ,科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科学美对于创立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科学美在科学理论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科学理论创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形而上学蓝图开始的 ,杰出的科学家每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蓝图 ,各自强调某几种美学特征作为科学理论的追求目标。正是这种形而上学蓝图把科学的美学追求与自然的本质统一起来了 ,科学美所揭示的科学的真、善、美相统一的方向就是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美与现实     
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都以现实为依据,因而有价值的理论应紧紧追随实践的脚步,而不应满足于理论体系的完整与成熟。美学尤其如此。美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生生不息的运作历程之中,我们应该从现代社会的现实图景中考察美,而这样的领域是空前广阔和极具魅力的。  相似文献   

7.
论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是在60年代的《美学三题议》中提出来的,此后这一概念被反复论述,其内涵也不断得到扩展、补充和完善.李泽厚提出的外在和内在自然人化的完整学说,是对马克思自然人化理论的一个深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发展.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美和美感的本质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并为进一步研究美和美感的具体形成机制、结构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中多记载清淡。清谈内容由名法而庄老、由庄老而佛学的沿变,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相吻合;清谈重视人的社会美与自然美,丰富了我国古代美学范畴。由此可以得出,清谈具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模糊语言学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特征,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人们认识到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能很好地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这是由模糊语言自身的美学特质所决定。模糊语言作为审美客体能给审美主体以精确美、含蓄美、朦胧美、幽默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美建立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体验和翻译的美学标准基础上.审美容体是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观察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主要表现为文字结构和组合形式的形式美及音乐结构和音位组合形式的音乐美.审美主体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在审美体验中应该遵循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认识,转化、加工和再现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1.
《羊舍的夜晚》体现作者始终秉持着文学艺术性的创作素养,它保留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审美,是难得的儿童小说。小说语言朴素流畅,具有本色美。故事轻松,富有情趣,饱含人性关怀。从诸多层面上来说,它的存在应当是汪曾祺独特风格在40年代与80年代复出之间的承接,是其文学理念的执着践行。  相似文献   

12.
《周易》大有卦之九四爻辞“九四,匪其彭,无咎。”中的“匪”和“彭”字历来易学家对其释义皆有不同,本文通过考辨,赞同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中的看法,认为“匪其彭”当解释为“反对排斥邪曲不正之人和邪曲不正之事。”  相似文献   

13.
除了传达信息的功能价值以外,公示语还具有自身的美学特征,其翻译不能是简单的语码转换,需要在考虑其内在意义的基础上兼顾语言艺术及美学效果。译文不仅要注重形式美,还要讲究内涵美,以便提升其美学价值。最后从美学视角提出了公示语翻译的美学原则,即忠实美、等效美和创造美,对公示语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编辑审美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编辑审美实践活动过程。发现美→选择美→创造美是编辑在审美实践中所遵循的审美规律。这条审美规律是从编辑实践中来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5.
林声凝神观照松、竹、梅、菊、牡丹、鹤等多种艺术对象,其自题画诗是对绘画意境的点题与延伸、深化与升华,是审美情感运动的延续与上扬,表现创造主体素心傲骨、气韵留香的书画人生。素心傲骨,是指题画诗在审美内质的静态特征;气韵留香,是题画诗在审美内蕴中的动态特征,是一种动态之美。林声的题画诗是其人格力量与生命情韵的集中显现,是形式美与内蕴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体育运动发展得越来越快,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人们增强体魄、增进健康的有益手段,也充分体现出人类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变化。人类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各种体育美的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中日趋精细化。研究体育审美意识有利于促进现代体育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谈数学美     
阐述了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及与艺术的关系,指出数学与艺术、计算机技术相辅相成,构筑和展示和谐美,并在此过程中更深入地反映数学本质的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文学艺术中的变形美和残缺美,认为变形和残缺也是一种审美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热衷于怪异辞藻以及充斥着大量故弄玄虚的数学模型和莫名其妙的公式的芜杂经济学,将原本和谐而简单的经济现象糟蹋的面目全非。貌似科学的芜杂经济学既不经济,也不科学。华丽繁冗的外表难掩其贫困的内在和复杂之伪。支持浮华社会的芜杂经济学即将终结,取而代之的必然是简单经济学。大道至简,简单经济学的和谐指归与简单法则告诉我们,简单经济学其实不简单———看似简单实则高深。简单经济学的简单之美贯穿在经济诸环节中,低耗高效与共生之道,显示了简单经济学师法自然的高超和谐生物智慧。相信蕴涵和谐指归与简单法则的简单经济学必将为经济学自身的和谐再造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走了一条与同时代诗人决然不同的创作道路。他是一位公认的乡村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公认的民族诗人。他的诗歌是通俗的、大众化的,但决不媚俗;他的诗歌是简洁的、朴素的,但决不肤浅。他的诗歌中那些简单而淳朴的形象,那些真切而平静的情绪,全都构成了美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