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抵御经济的非正常波动,因而一般来说要逆经济风向而行,采取反周期政策。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起伏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背景的转变要求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单一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周期性波动的负效应,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2.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抵御经济的非正常波动,因而一般来说要逆经济风向而行,采取反周期政策.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起伏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的不同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当前,宏观经济调控背景的转变要求宏观调控手段的转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单一政策效果未必良好,需结合其他政策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周期性波动的负效应,稳定宏观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3.
曹静 《经济师》2006,(9):79-80
中国的宏观经济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一轮波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发了诸多的经济问题,其中,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问题尤为突出。在克服传统的收入支出模型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收入-支出模型,对1992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迎红 《经济师》2014,(9):89-90
经济周期即繁荣—萧条周期,整体上反映了各大经济变量的周期性变动,是与我们的经济生活紧密相联,也是国家在对经济宏观调控时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经济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且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有着中国的特色。而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里,带有中国特色的周期性波动的相关指标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以山西省建国后经济周期性波动状况为例,简要分析、总结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宏观调控的特点和趋势,并提出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商品经济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特征。40年来,福建省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践证明,周期性的波动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难以拒循的轨迹。经济波动的诱发因素复杂多重,现仅就各经济变量因素对福建省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影响以及弱化周期变动的振荡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商品市场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衔接生产与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以往的经济运行实践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商品市场也随之出现周期性波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求宏观经济与财政收入间的相互影响.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一定周期性,而税收政策被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的波动,本文通过阅读并比较相关文献,从财政收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宏观经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两者间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新时期下中国经济需要稳定,在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的背后是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来尽可能调配社会资源的决心和行动.要做到这一点,财政收入的数量首先要得到充分的保障,其中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也要得到提升,才能反过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宏观调控与我国的经济周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实践说明 ,不一贯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直接原因。适当的时机、力度和方式下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需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周期性的波动根源在于供给”。“时间一致性”理论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探讨了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本文旨在综合述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理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业结构失衡和调整的影响。本文在科学界定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这一典型事实后,基于波动周期阶段分别对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失衡度的变化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周期性波动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基本原因。由此,本文提出了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实现我国产业优化调整和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能源的发展与经济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本文从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人手,结合能源生产量和增长率,阐述了经济周期对能源生产的影响,针对我国能源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国能源生产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之间的关系大致上可归纳为两种典型情况,但实践中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者都没有走向这两种极端情形.本文通过回顾经典的信用风险模型,并且分析宏观经济波动与信用风险的关系,最后对将更多的宏观经济因素纳入信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王太 《现代财经》2002,22(4):10-13
近十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十分明显,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性,避免宏观经济运行周期性波的加剧,应该实行稳 货币政策,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关键是保持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性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适度性。  相似文献   

15.
波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现象。这种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已完成的周期看,周期长度为10年左右;对波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波动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建立了一个对劳动力转移波动预测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波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现象.这种波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已完成的周期看,周期长度为10年左右;对波动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及相关政策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波动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建立了一个对劳动力转移波动预测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GDP增速存在多种不同的周期性波动,短期波动和中期波动振幅较大、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中长期波动振幅不断下降、波动趋于微波化,长期波动的周期峰值与周期谷值不断提高,动态均衡值呈周期性下降趋势.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是由投资、居民消费、进出口、工业存货等多种需求因素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共同决定的,居民消费是最重要的因素,出口对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大于投资,进口和工业存货对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起到重要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是超越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房地产同样也是如此。因而,对经济周期波动和房地产周期波动的调控并不等于人为能够根本消除它。一定的经济政策只能影响周期波动,即放大或缩小其波动幅度,减缓周期频率,抑制周期波动的"负效应",保证经济稳定增长。但我们如果依照人为因素影响的大小,将经济波动区分为非自然波动和自然波动,则经济波动不可消除的意义在于由非自然波动向自然波动的转移,通过有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调整而抑制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和非自然的经济波动,以减少它对社会经济活动发生的灾害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而持续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中的社会总消费与总投资有什么影响,应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经过阐述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特点,针对房地产企业如何通过资本动作、土地储备、业务组合的经营策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李凯  刘斌  宋维玲 《海洋经济》2019,9(1):53-62
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海洋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增长。同时,由于受不同层面的冲击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确定性进而引致了潜在的经济周期性增长风险。因此,对海洋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以及发展态势进行监测与预判,有利于海洋经济保持于稳健的增长路径之上。基于增长率指标构建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 ①所构造的海洋经济扩散指数和合成指数具有较高的预测预判效果,先行指数、同步指数、滞后指数之间的变动存在合理的时差关系;②中国海洋经济存在显著的短周期性波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由于宏观政策调控和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性影响,海洋经济周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呈现出协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