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大部分的线上企业可以说是消费产品和服务企业,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企业原来是中国制造,现在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消费。  相似文献   

2.
市场     
《国际广告》2009,(3):137-138
餐饮文化旅游成消费热点,中国制造遭全球围堵,出口鞋“量减价扬”的背后,日消费电子巨亏 中韩企业逆市赶超,助儿童减肥 欧盟拟推免费果蔬  相似文献   

3.
《进出口经理人》2007,(5):11-11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国家鼓励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走出去",将通过政策扶持,继续建立若干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据商务部对全国重点流通企业2006年销售情况的监测显示,去年全国重点流通企业销售增长率最高的是汽车,其次是家具,第三位是金银珠宝,第四位是家电和音像产品,第五位是通信制品。考虑到今后汽车消费增长和住房消费增长都要受到一定限制,而家电、消费类产品则相对容易些,因此增长潜力将远远大于汽车和住宅需要。同时,中国的消费电子企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业内人士乐观地表示,建境外经贸合作区有助于制造企业在全球的多点布局,由此可规避关税等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4.
近日,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有约1000家中国企业参展。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之一,CES被看作国际消费电子领域的“风向标”。中国企业在本届展会上展示了5G、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电动车等领域的诸多创新技术和产品,呈现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迅猛势头。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8月的国务会议上强调,增加中国制造的有效供给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促进中国制造的全产链升级,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处于改革深水期,企业如何"断臂求生",摆脱过去在"量"上的发展,转而在"质"上的提升成为转型的根本途径,而突破这一关键在于从"品牌"定位的角度,推动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基于此,本文以品牌定位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发展现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制造消费升级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蓿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消费社会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大众视野。在消费社会中,各种需要都是被制造和被引导的,大众在疯狂消费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产生对生活的困惑。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样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7.
李军 《市场周刊》2007,(2):54-5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的绿色浪潮。人们开始关注消费中的环境因素,呼唤既无污染又有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要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顺应环保消费的新潮流,必须实施绿色营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利益、企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实施,既要充分满足消费的需求,实现企业利润目标,也要充分注意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效益。对产品的制造、设计和生产以及定价与促销的策划和实施都要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缓解消费分化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库和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群体间消费分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有效削弱群体间消费分化,经过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该结论依旧成立。(2)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缩小消费能力差距和消费意识差距进而削弱群体间消费分化。(3)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和智慧城市建设明显增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群体间消费分化的削弱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糖商情》2001,(21):33-33
中国是世界第一果品生产大国,这为果汁饮料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了条件。现在国内生产果汁饮料的企业已达60多家,露露、汇源、茹梦、椰树、三得利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已是家喻户晓。然而与碳酸饮料和饮用水的风靡之势十相比,果汁饮料似乎离老百姓太远。将果汁饮料请下“神坛”,贴近大众消费,让老百姓接受果汁饮料,是果汁饮料企业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WTO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入世后我国的消费市场会逐渐成熟,消费环境、消费理念将发生变化,消费的行为更理性。为此,我国企业必须尽快地转变以应对入世后激烈的竞争,实现消费对经济的增长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严思怡 《商》2014,(44):125-127
摘要:炫耀性消费是一种以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活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炫耀性消费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时于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归纳炫耀性消费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从个人、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梳理了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总结了炫耀性消费个体的效用以及其他人对炫耀性消费的感知。最后文章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宏敏 《中国市场》2013,(25):44-47
通过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分析,本文梳理了当前大众消费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因素。当前大众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是,理性消费是大众消费的主流,以奢侈消费为代表的炫耀性消费已经成为潮流,而由年青一代主导的未来消费市场则表现出个性化消费的倾向。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中国重节俭、爱面子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网络等新技术的发展分不开,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影响的结果。这表明,中国消费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张欣 《新财富》2005,(11):23-24
中国汽车行业加入WTO之后的过渡期2006年行将结束.政府有关部门近期分别对汽车生产制造、经营销售和消费使用等陆续实施或酝酿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相比于生产制造和经营销售环节,汽车消费使用领域即将推行的消费税和燃油率政策也许将改变2005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丰产不丰收”的运行态势。其中,实施燃油税政策对整个行业的冲击可能更大。所以也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到达了一个新的巅峰时期,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中国已经成为高端消费产品消费的主要消费人群,由此,中国成为了高端消费产品消费最具潜力的大国。为此本文对中国高端消费产品消费现状及其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奢侈品的定义从经济学上讲高端消费产品,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符号消费视角的品牌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时代,"符号消费成为消费社会的突出特点。在现代营销领域,品牌消费是符号消费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企业从符号消费的角度整合、重组品牌营销策略,突出品牌的符号特点、彰显品牌的符号意义、挖掘品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消费安全与扩大内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内需不足是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需不足的产生有经济环境、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消费市场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欺骗性消费、强制性消费、伤害性消费等现象的存在,使居民产生了消费恐惧症或消费厌恶症,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心理。因此,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消费市场,确保消费安全,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视角下的过度消费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旭友  向智勇 《消费经济》2005,21(4):91-93,95
文章从价值工程的视角阐释了过度消费的涵义,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心理诱因,指出过度消费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扩散的典型表现方式,进而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危害性,提出必须树立高价值消费观,遏制过度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  相似文献   

18.
晓蔚 《市场周刊》2005,(47):37-37
过去中国的汽车消费之所以迅速增长,尤其是2003年的“井喷”,主要原因是因加入WTO后,持币待购的消费能力逐步释放.消费潜力转化为购买力,于是2003年轿车增长达到85%.SUV增长达到180%,而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显然误导了不少企业和投资者,促动他们纷纷制订投资计划。而从经济资源等国情出发,一直采取的是抑制性政策,直到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出于扩大内需的需要,才提出鼓励轿车进人家庭,但是面对如此迅猛的汽车消费增长.政府准备不足。  相似文献   

19.
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国际消费电子采购商对华采购战略,相反,巨大的中国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国际采购商。日前,记者从全球第二、亚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组委会了解到,将于今年7月在青岛举行的本届博览会,国际采购商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五倍,这显示了全球消费电子企业对中国机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0.
论休闲消费的特征、发展趋势与企业商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人均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经济正在中国悄然兴起。这不仅将会成为高、中收人人群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将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与增加就业产生积极的作用。此外,了解休闲消费的主要特征,把握我国休闲消费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创造消费时尚,抓住休闲消费的商机.开发潜在的休闲消费市场,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