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资源动员能力和行政权力为核心编制人际关系两个因素,失地农民在与基层政府博弈中的利益表达可归纳于四象限中。第一象限:利益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第二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内部资源动用;第三象限:利益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第四象限:利益不可协调,外部资源动员。关系网络、策略性上访、上访、极端事件分别是四象限的代表性利益表达方式,失地农民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表达方式从而致使四象限关系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出现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就业安置缺乏、生活水平下降、征地补偿安置难以到位等问题,使失地农民处于失地又失业的缺乏保障的困境当中。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是:建立对失地农民的综合利益补偿机制和完善的符合城乡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确保失地农民的物质利益不受损失,通过机制创新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王连保 《现代商业》2007,(23):172-172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利益越来越缺乏保障,通过多个角度分析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缺失,希望给读者和决策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利益越来越缺乏保障,通过多个角度分析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缺失,希望给读者和决策者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君茹 《商业时代》2007,(17):64-65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是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和关键。在对南京市江宁区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产生原因做了具体分析,进而阐述影响其就业能力的因素,并提出促进其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解志文 《商》2014,(2):225-225
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是用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增加。如何解释失地农民的抗争,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也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实际上,在国外,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也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就国内外最近十年来关于失地农民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理清这方面研究的成果,更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符丽丹 《商》2014,(23):45-4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不合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逐步增多但诉求渠道不畅,暴力对抗警察、静坐、示威、围攻基层政府等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社会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9.
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新龙 《财贸研究》2006,17(2):72-77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日渐突出,并成为社会关注和政策讨论的焦点,一旦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本文在解析失地农民利益流失及其原因的现实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根据政府财力和失地农民数量等客观条件,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价值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值,土地的巨大增值部分如何分配关系土地相关各方的利益。目前征地补偿无法体现农地的真实价值,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现象严重。农地转非所产生的土地增值应在失地农民、国家和在耕农民间进行合理分配,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引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指出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对如何改进我国失地农民现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导致大量无地农民的产生,通过对河北省32个县、41个村、194户无地农民的成员构成、收入来源、权益保护以及所在地区政策执行程度及调整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无地农民产生的原因与生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对策,以解决无地农民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冯继康 《商业研究》2005,(9):159-161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绩效的释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的推动与支持。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着明显缺憾。立足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我国未来农村土地利益分配机制重构的基本内涵是:在正确估价农村土地产出效率的基础上,推行租税分流的分配模式,并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支持,从而实现国家与农民双重利益主体的协调运作  相似文献   

14.
金玉 《财贸研究》2008,19(1):56-60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框架内,对我国农民土地权利实现的保障,是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重要依据。但在我国理论界对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性质存在行政合同说、民事合同说和经济合同说的分歧,这种状况在司法实践中已经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应当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性质进行界定,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设计,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黄国庆 《中国市场》2009,(49):74-75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农民主体性的增强,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的维护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从农民的视角分析了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社会和谐的农地产权配置制度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产权是界定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制度规则,公私权(力)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宏观条件,农地和谐产权是构造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目前,我国农地产权残缺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探索农地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的具体产权形式,明确政府与农地私权边界,改变农地所有权弱势地位,重构农地产权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利益衡量视角下的绝对免赔额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利益出发点的差异是绝对免赔额制度出台后引发广泛争论的根源所在。绝对免赔额制度涉及到多层利益,在不同利益层面上进行利益衡量是厘清利益关系的关键所在。按照不同利益之间的实现的优先性来确定整个利益系统和谐与否,不仅是拥护或反对这项制度,也是进行制度完善的理性的依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经济活动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完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调节机制,应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明晰和保障各类财产、物品的所有者权益,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发挥政府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再分配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规模的旧城更新改造,其实质是政府、投资主体和被拆迁人以土地资源权益再配置为核心,因此,解决好土地权益的再配置问题是旧城更新改造顺利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以旧城更新改造的土地产权与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旧城更新改造中土地权利流转和利益分配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土地权益配置办法。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当前,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换身份"、"以土地换职业"、"以土地换保障",以期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