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2.
译者主体性贯穿着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与文化语境关系密切。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翻译目的、原文文本类型、译文作者要求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译者以读者、阐释者及作者的身份,在对原文的翻译、阐释及改写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受到原文作者、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把文本和语言看成是彻头彻尾的同质关系.无形之中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意义生产过程中尽量突出女性的主体性或在翻译中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而后殖民主义译论认为译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模仿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应该主动地把握和占有原文。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评价意义的理解及在译文中的表达往往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译者的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译者作为文化中介者,应尊重原文的评价意义,顺应译文读者的评价标度和阅读期待,灵活实现评价意义,以避免价值取向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根据原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文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项涉及语言、文化等多种综合因素的“再创造”活动。同时,由于翻译涉及原作者和译文读者,因此对译者来说,翻译又是一种复杂的双向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含义、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和修辞效果.译者不应只是被动的“隐形人”,而应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转换视点,不断创造佳作。文章主要阐述了翻译中视点转换常用的方式和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心智哲学的视角研究译者主体性,抛开了以往对诸多制约翻译的外部因素如文化、语境等,而是回归并探索翻译中"人"的问题。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整个活动的中心,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在其意向性背景以及思维的影响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阅读原著、语言转换、译文创作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取向、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创造性介入体现出来。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扣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一直以来.各个理论各个学派对译者的作用意见不一。本文试根据Nord、Vermeer、Manttari为代表的翻译功能派理论的指导,分析译者的作用,旨在增强译者主体性意识,提高译者自身作为“主体”的责任感,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译者的关注,从而使其达到“译有所为”,促进翻译目的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语境对汉英,英汉翻译有重要的意义,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选择。正确理解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语境,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5.
景点牌示通常信息量大,向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历史、地理、宗教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福州的三坊七巷景点牌示译文为例,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理解、翻译技巧以及对译文受众的考虑等方面剖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对景点牌示的英译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简洁、有效的文本传递原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多元系统论虽然促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但也有其局限性,即译者主体性的缺失。中国清朝末年三位重要翻译家,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叙事手法三方面的翻译实践活动,说明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过程。从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理论视角,广告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因素制约译者的语言选择和翻译策略,同时翻译过程也体现译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动态顺应,这种语境顺应恰是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