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政策导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逐步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整体协调发展思路,全方位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加强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因此成为广受关往的议题。在首届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期间,本刊记者就如何加强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郭庆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进行了阐述,并在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论述了应将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实践的产物,更是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色彩.江泽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深刻分析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的方针原则;第三,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一般而言,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都位于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助推力.通过许多发展改革的实践得知,二者是共同发展、彼此促进的关系.要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区域金融作为金融表现形式中的主角,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引起广泛关注,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金融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一鸣 《中国金融》2006,(15):30-32
区域经济政策在引导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上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增强的结果,但政府的作用、区域经济政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创新区域发展模式,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区域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为了振兴老工业基地,通过构建经济聚集区促使黑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改区域的经济集合了省内重要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然而由于技术落后、外资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该区域未能得以快速发展.对影响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给出改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非经济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凸显,而其影响的力度是几何倍数的增长。文章通过对非经济因素的分析,可以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刘涛 《投资与合作》2011,(11):52-52
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立导产业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要相互适应是相互促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的基础性、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反过来房地产业的兴起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充分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够实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思路明确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因此,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并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抢抓东北振兴新机遇,补短板、破瓶颈,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能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合信息     
《安徽农村金融》2006,(3):88-89
【分析研究-综合】推动“中部崛起”要实施“大都市圈”战略:一是要大都市圈化有利于建立最有效的支撑产业群成长的区域空间结构。中部崛起应抓住机遇促进武汉、郑州-洛阳-开封、芜湖-合肥-安庆、长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景德镇、太原-忻州-朔州-大同等几大联合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以此来促进中部的崛起。二是要加强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城市经济网络是城市之间从事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空间分布与要素组合的框架结构。依托城市经济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联系把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组织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此外,中央政府还应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为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的建立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总结并评述了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协调发展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区域一体化理论的缘起与发展经历了早期形成、近期发展与最新进展三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包括均衡增长论、非均衡增长论、阶段发展论与区域分工合作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包括国家政策层面思想和学术界代表性理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参与国际国内区域一体化与协调发展的实践,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和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互动一直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本文在重点分析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三种可选模式.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强调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方法,对这种不均衡进行适度的调控,以期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此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也应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区域为京津冀区域,现阶段,其发展已经逐步具有一体化的特点,但是对比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地区的发展状况,其还需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首先阐述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其次,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2008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缩小差异,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加落后地区的投入;强化点轴扩散效应,优化空间开发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相似文献   

19.
张贻奏 《税务研究》2012,(12):47-49
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常态。国家应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主要应通过以下财税制度设计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科学划定四个主体功能区,建立新的财税政策设计思路;二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法规体系,为依法治税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机制,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四是建立新方法,规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五是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区域产业良性发展;六是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力度,改善落后地区投资环境与人居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李鑫 《中国外资》2014,(2):235-235
我国篇幅广阔、地理状况的差别之大,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浮现出各种不同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区域经济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的显著特征,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剖析,探讨其中影响因素并提出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