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会计合约安排与会计信息失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企业是一组合约关系的联结,会计是企业合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合约履行程度与履行效果的度量.现代企业合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而会计合约安排规定经营者享有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这种经营者既分享企业剩余又控制剩余计量的制度安排,构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逻辑.要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必须对现行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与会计规则执行权合约安排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
祝祖强  尹娜 《经济师》2000,(8):81-82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会计信息质量有了提高 ,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侧重于从会计管理体制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角度进行考虑 ,较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因此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寻求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关对策。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这使得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最早…  相似文献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与资本市场的产生发展几乎是同生同存,对人类经济生活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源于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造假由经理人会计行为和会计人会计行为共同形成,会计人造假行为与现有会计活动经济契约关系密切相关。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调整会计活动经济契约关系,强化会计造假行为的法律约束。  相似文献   

4.
国企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变迁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我国国有企业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变迁中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国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中应处的位置及应有的责权利;(2)企业会计主管的性质与“会计人员委派制”问题。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国家审计机关不具备外部审计监督应有的独立性,企业会计主管的性质是由企业经营者任命的,寿助企业经营者更好地履行诚实报告责任,行使好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工作中最重要的助手责职,会计人员委派  相似文献   

5.
张栋 《经济管理》2004,(14):62-70
资本市场的基础是信息披露,而信息披露的核心是财务数据的质量。由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两者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同时两者之间签订的报酬契约中关于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驱使经营者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选择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从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试图从信息不对称和报酬契约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及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企业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两个方面,具有不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安排要求政府股东与经营者分享金融会计信息产权。金融审计是金融会计信息产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应采取政府审计而不是民间审计形式。  相似文献   

7.
会计规则指的经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的准则。我国会计规则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一种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按照会计规则要求生产并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该种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世界能源巨星美国安然公司,于2001年12月2日正式申请破产,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宗破产案。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在会计学界颇为轰动,引起了会计界的充分关注,因为安然事件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暴露出美国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做出的准则规定和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需要检讨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由此可见,会计规则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有待会计学界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基础性法则即企业或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我国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查阅权的范围或对象采取列举式的规定方式。对于股东查阅范围是否包括会计原始凭证,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争议。就此,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原始凭证的性质、契约精神、防止管理权滥用四个角度论述,认为应该允许股东查阅会计原始凭证。  相似文献   

9.
会计操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在公认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对有关的会计数据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这些数据反映的是操纵者期望表现的状态,这是在会计规则框架内行事,因而是合法会计操纵。另一类则是不遵循会计规则的安排,而在其框架之外进行会计操纵,通常表现为对当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严重违反,这类会计操纵是非法会计操纵,它所生产出的会计信息则不具真实性,即是“失真”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0.
会计是一种制度安排,信誉是会计制定安排的基础。良好的制定安排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硬条件,诚实的信誉基础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软条件。而信誉危机导致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遭受严重的破坏,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进而引发大面积的、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如果说制度安排的欠缺是导致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话,那么,信誉基础的崩溃则是导致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间接的、基础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2.
葛欣 《经济师》2003,(4):180-18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经营者为自身利益随意篡改会计信息 ,发布虚假财务报告 ,会计信息失真日益严重 ,极大损害了所有者利益。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维护所有者权益 ,全国各地开展了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 ,出现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会计委派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背离 ,不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一目标的实现 ,难以发挥会计应有的管理职能。为此 ,文章提出采用财务总监委派模式来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3.
徐虹 《技术经济》2004,23(10):23-24
<正>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更进一步说,企业是市场中的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在企业契约中,既通过对剩余索取权的安排来界定组成企业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又规定和约束了员工与企业的行业与责任。但是,企业这组契约又是不完全的,它不可能无所不包,有些条款要留到事后进行谈判,有些条款则是由员工与企业共同感知,后者正是"心理契约"所要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会计规则不完全合约性的基础上,提出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概念,并论述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与会计规则变迁的关系,认为会计规则实质性变迁的实质是内部利益相关者行使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的结果,为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福利状况均得以适当改善,应该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经营者均参与到会计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共同行使会计规则剩余控制权。然后,将会计规则的规定分为规则性规定和原则性规定,形成有效的分类治理模式,以保证执行的会计规则是利益相关者共同选择的结果,从而增强会计规则执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一、美国、中国不同会计集团下会计制度的变迁从制度制定主体来看,美国会计制度变迁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k年以前经营者为会计制度制定主体时期。第二阶段:19(年到1933年政府与经营者共同作为会计制度制定主体时期。第三阶段:1933年至今,政府享有一般通用的会计制度制定权、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制度制定权、注册会计师监督经营者遵守会计制度及行使剩余的会计制度制定权时期。从制度选择集合来看,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大体可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采用前苏联的适应高度集中的计…  相似文献   

16.
会计是一种制度安排,信誉是会计制度安排的基础。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硬条件,诚实的信誉基础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软条件。而信誉危机导致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遭受严重的破坏,突出表现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进而引发大面积的: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因此,如果说制度安排的欠缺是导致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话,那么,信誉基础的崩溃则是导致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的间接的、基础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香兰 《经济论坛》2005,(10):71-73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失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广义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三方面形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契约,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  相似文献   

18.
李江涛 《经济论坛》2000,(17):28-28
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困扰我国市场经济的一大顽症,既给国家和广大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妨碍了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如何针对虚假会计信息制定有效对策,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会计委派制应运而生。   一、会计委派制的理论基础   两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由于两权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管理全部公司财产,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财产所有者即投资人的目标是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投资报酬最大化,但是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可…  相似文献   

19.
研究债务契约履行中会计信息的治理效应以及社会信任对这种效应的影响,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有重要意义。以2010—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发生一次长期借款为研究事件,研究发现,借款发生后,会计信息在债务契约履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信任越低的地区,企业越不被债权人信任,会计信息的治理效应越显著。进一步发现,在社会信任越低的地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差,更需要设置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条款以监督债务契约的履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会信任一时难以提高时,有效使用会计信息使契约得以履行是一个交易成本较低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祁钧业 《经济论坛》2002,(11):20-20
一、公司治理中诚信责任履行的障碍诚信责任的本意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契约机制,但由于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给诚信责任的履行造成障碍。1.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不同,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诚信责任难以履行的根本原因。委托人投资企业的目的是希望代理人能够从公司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从而达到公司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即实现其剩余索取权力;代理人(经营者)则以其剩余控制权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