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完成了一定工作任务,就有权要求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的权利。但目前在我国,由于资强劳弱等原因,用人单位利用其强势地位,违法克扣、拖欠劳动者薪酬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鉴于此,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国内外劳动者工资权益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针对我国欠薪的现状,对欠薪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欠薪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劳动者薪酬支付保障机制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保障》2012,(3):57-58
正人社部发〔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公安厅(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定,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涉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查处和司法移送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微观层面数据,本文借助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测度劳资双方议价能力对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劳动报酬与企业愿意支付的最高劳动报酬之间存在剩余,这一剩余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议价能力的大小。具体而言,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使其获得的劳动报酬高出基准劳动报酬17.69%,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其支付的劳动报酬低于基准劳动报酬23.59%,两者的博弈结果使劳动者获得的实际劳动报酬比基准劳动报酬低5.90%。从样本异质性来看,国有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弱的,外资企业及其员工的议价能力均是最强的,而外资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净剩余最大。此外,劳动合同、工会对劳动者的剩余获取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这样的现实,劳动者在薪酬谈判中的信息劣势地位不利于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提高,因此保障和提高劳动者的剩余索取权成为破解劳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平难题的政策着力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劳动报酬权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重要权利之一,这一权利的实现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日渐完备,但是关于劳动报酬权的相关立法及制度建设依然存在缺陷.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劳动立法,更好的保障劳动者实现劳动报酬权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论是:由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要高于实际的劳动者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不会损害资本的合理利益。在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途径方面,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扩大就业都是主要选项,采用何种途径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要依据当时的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占比,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则通过扩大就业可以有效提高劳动报酬占比。  相似文献   

6.
赖东平 《中国就业》2014,(10):48-49
正当前劳动报酬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提高劳动报酬势在必行劳动报酬份额不断下降劳动报酬份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率。比率越高、份额越大,表明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分享程度越高,收入越趋合理。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在调查的20家企业中,2012年一线职工的月平均工资除3家国有企业达到3000元和5家民营企业达到人均2500元  相似文献   

7.
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其目的与结果是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8.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一个新罪名,一直存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要求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主观方面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主体的认定上,单位犯罪主体与自然人犯罪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认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商标侵权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这已为人们所认识。但今天这里介绍给大家的并不是假冒商标,原告商标尚未获批准,被侵权的也不是原告的商号。但这确确实实是侵权,侵害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权利,而且是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的许多权利正是在自己不知不觉中被侵害的,而法律也在你不知不觉中保护着你。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活力》2009,(13)
新闻名誉侵权是民事侵权的一种,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侮辱他人人格,故意捏造事实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相邻环境侵权为相邻妨害与环境侵权概念的交叉部分,具有主体范围扩大、毗邻新解、内容丰富的特征。相邻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以违法侵害行为、侵害事实、侵害行为与侵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无过错责任为构成要件,其法律救济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方面。目前,行政救济机制有待完善,司法救济中需适当放宽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制,应根据生存权的优先性、纷争的地域性、不动产利用的先后关系、损害的回避可能性来确定容忍义务,拓展侵权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2.
1《劳动合同法》修订,同工同酬有了新释义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新法还界  相似文献   

13.
工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全面满足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经济基础。一方面职工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工资);另一方面,职工的收入取决于企业的效益,而企业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职工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两者必  相似文献   

14.
<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加的罪名,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2013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释针对学界曾探讨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司法裁判者在实践中适用本罪提供了比较明确的依据,同  相似文献   

15.
一、事实劳动关系与"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链接: 第五条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工伤事故包含着工伤保险法律关系和民事侵权法律关系两种法律关系。当工伤事故发生后,劳动者可依据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主张工伤保险赔偿,同时也可依据《侵权责任法》主张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这就导致了工伤保险与侵权损害赔偿出现竞合情形。在此种情况下如何处理,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对域外立法进行考察,立足我国国情,在竞合问题上区分侵权人为用人单位和第三人两种情形,在法律上分别加以明确,以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劳动保障部门在去年五一节前发出提醒:有一部分单位在“欠薪硬招”之外,越来越多地使出一种“欠保柔术”——通过故意少申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少报、瞒报劳动者人数,将本应由单位承担的社保费转嫁给劳动者个人等手段,使对劳动者侵权、逃避应尽社保义务行为趋于柔性、隐性。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种协议,劳动者加入到用人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一定工作,并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分配劳动者工作岗位,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制度,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是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其中规定"恶意欠薪"入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  相似文献   

20.
刘保平 《中国就业》2014,(12):44-45
正企业对劳动者就业质量负有直接责任企业是劳动报酬的提供者企业应该依法依规支付劳动者报酬。企业应科学制定自身能够接受而且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标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一份理想的薪酬能够保证企业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比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支出;优越的薪酬待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学习、培训、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