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病就得吃药,谁生病就该谁去吃药,谁也代替不了,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除了讳疾忌医的人外,谁生病了不想早日让医生诊治,对症下药,及时吃药,以求药到病除呢? 然而,社会生活中却有一种“生病”而不“吃药”的现象。有的人明明是自己“生病”了,却叫别人“吃药”,上属“生病”了,却叫下属“吃药”,总之,自己不  相似文献   

2.
年检     
年检不是年终大检查。 年检,是把企业的营业执照拿到工商管理局重新登记换新照。这事听起来很简单:花两儿钱,换换照呗! 这会儿,S区工商局企业管理科里,你挤我撞,噪音剌耳,这阵势会不出错? 老颜拿着正副两本大照,挤在门口,不知该进还是该退?肩膀头被谁敲了一下。 “你也来年检?你们斯维尼纸箱厂还行?” 是老刘。老刘是滋润纸印刷厂财务科  相似文献   

3.
刘志明 《经营者》2003,(8):33-33
<正> 当电视上还在做彩电广告的厂家变得稀疏时,手机广告却粉墨登场,闹得沸沸扬扬。是又一波“行情”?还是又一次“赶集”?是又一番混战?还是又一个沸点?国产彩电大户两年河西,三年河东,在大难不死中赌上了手机,拼上了彩电高端——从低水平重复到“高水平”重复,仍是产业重构,还是产品重构,就谁也不是赢家。就谁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4.
别糟践纸     
编辑同志:书籍凭什么能传世呢?没准儿图书的作者和出版社都想让自己写的书出的书流传百世,可真得有能传世的笔。现在市面上的书净是珍藏本,而实际上有不少却象过眼烟云,让人读一遍再不想翻第二回,甚至一遍也读不下去,尤其是名目繁杂的辞书,一本赛着一本厚,编一本不过瘾就搞系列。花花绿绿的光看着漂亮了,却不实用。还有那么一些人好给企业家立传,谁出钱谁就是企业家,就给谁撰写传记,撰得企业家都跟圣人似的。可怎么统计局出的数字说企业亏损面有百分之好几十?  相似文献   

5.
“谁相信世上有那么一种药,吃了一次以后就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呢?”“一天改变不了一个人,一个月也不可以……通过坚持,5S才能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所以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相似文献   

6.
2019年末,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据说是清朝名臣曾国藩讲的故事,也因此带火了一个词"躬身入局"。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有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为什么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就得从田埂上下去.  相似文献   

7.
企的都是业     
《东方企业家》2011,(10):20-20
谁也不容易,谁都有难言之隐。做出来就不隐了,但也更不容易了。  相似文献   

8.
平时我和熟悉的朋友闲聊,有时聊着聊着就会情不自禁地问对方:“你家谁当家?”绝大部分的朋友家里都是太太当家,但是也有男同胞当家的。我最不愿意听别人说:“我家没人当家,我和丈夫的工资全都放在抽屉里,谁要用谁拿。”从这话中能透出两个信息:一是这个家庭“财务管理”混乱;二  相似文献   

9.
执法时,一天一个样,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这是执法吗?这叫小孩脸。说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您执法人老变脸,谁还弄得清哪是浊哪是清?那法制观念就怎么也"浓厚"不起来!  相似文献   

10.
谁说五谷道场没有文化 真的不知道五谷道场今天的结局和文化有什么关系?又问了几个文人,一样也说不出来.不就是想说王中旺没文化吗?可能他本人没读过北大,没读过清华,但未必就没文化.  相似文献   

11.
这期消费经念到了花大钱——买房子买汽车买金银饰品,小百姓钱袋瘪不愿意听,不多说了。谁不吃大米,买米时您知道什么叫腹白、爆腰、斯陈吗?谁不穿衣服,买布时您知道红绿蓝三色标签的意思吗?谁就一定钱少?有大钱挣来您还得学着买车置房子。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无论是提出“三个代表”要求,还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归根到底,为了谁?服务于谁?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答案只能是:为了人民,别无其他。人民群众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不可能代表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如果不是着眼于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就失去了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嘉 《经营者》2004,(12):30-30
<正> 大家可能觉得统一润滑油它是工业产品,上央视做广告意义究竟有多大。我觉得,以前在中央台做广告有两个企业比我这个东西还不民用,一个是徐工,“徐工祝您成功”,很早就听过。但谁会看到一个广告,就买一个工程机械回家呢?不会。还有远大中央空调,你看到中央台它的广告之后,大概也不会买一个中央空调回家吧?  相似文献   

14.
《东方企业文化》2011,(15):66-67
<正>一个企业处于大家相互抱怨的恶性循环中,谁都不买谁的帐。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描述:我们是一家地方国有化工企业,主要生产化肥和磷肥,企业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我从建厂起,就在厂  相似文献   

15.
2月4日《私营经济报》中载有这样一件事:意大利有家生意很是兴隆的餐馆。一天,一明星去就餐,那知食物中的砂子将她一颗牙齿咯坏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中国,餐馆毫无责任:牙齿是你自己咯坏的,也不是我餐馆人员打掉的;至于食物中有砂子,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谁叫你不注意的?——你也不是瞎子!可意大利就不同了。餐馆老板深感内疚,赔礼道歉,好话说了一大堆。  相似文献   

16.
一问一答     
商品质量不合格怎么办编辑同志:前不久.我在当地商店买了一台电冰箱.使用了两个月以后.发现有漏液现象.制冷效果很差.我找商店要求退货.营业员却说.商品的质量有问题.我们也没办法.这样的事情谁碰上谁就自认倒霉.请问.难道真是这样吗?读者:王国义  相似文献   

17.
也就是两年前,企业都想为自己和自己的产品争个这优那优、,争个金奖、银奖、大奖、特奖什么的,谁不喜欢夸奖?可如今,一听评奖就头痛肝颤的企业为数不少。也许应验了卖菜的理儿——什么菜—臭街就不值钱了。更何况这奖那奖哪个是吃素的?哪个行情不看涨?逼你买臭街的菜,还不许出低价,这不就比持刀抢劫说起来好听点吗?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04,(Z1)
<正> 我认为,在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品牌的处女地。过去是短缺经济,有了产品就卖;现在不一样了,买东西讲牌子,就像马行长讲同事出国要买名牌了。所以,中国也走上了这样的阶段,都要实行品牌,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打造品牌,而且谁第一个跳出来,谁就是第一个品牌。为什么呢?因为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谁没有穿裤子,就一目了然了;反过来,当潮水涌来的时候,谁不会游泳,也照样一目了然了;同样,当危机如潮水般突然来袭的时候,哪一个品牌忘了配备救生圈,也自然是一目了然了. 权威证明,表面的胜利! 有个笑话,讲的是一位士兵中箭后去医院看内科,内科大夫瞅了一眼,就打发士兵去了外科,外科大夫拿起锯来,把外面的箭杆锯掉,包扎了一下,就把士兵打发走了.难道,锯掉箭杆,士兵就不疼了?是否疼,只有士兵自己心里最清楚.  相似文献   

20.
你不关心国家民族的事,老百姓也就不会关心你的事中国企业成长的力量在哪里?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搜寻,在此我总结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十大力量",与大家交流。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两条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