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河北省11个地市2002—2015年个体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得出规模效应、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加速制造业升级的结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培育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等方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加速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优化制造业结构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跨越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最重要平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产业;加快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解决河北省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说明河北省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产业结构不均衡,缺乏长期发展优势,而制约其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通过对比近10年来的省人均工资、制造业人均工资和人均GDP的变动趋势,从而得出人工成本上升应促使制造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制造业融资结构变化深刻影响制造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究陕西省制造业融资结构变化对制造业投资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制造业融资结构与企业需求基本匹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导致制造业融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不高。此外,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外部竞争也是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采取措施稳定制造业企业预期、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政府公共配套政策,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全球生产组织理论新视角,研究FDI、外包组织安排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并采用中国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在华加工生产装配活动中,在化学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产品制品制造业、较高端机械电子设备制造环节等资本资源密集型行业中,偏向采用FDI组织方式;在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制造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偏向选择外包组织方式;这种组织安排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偏向",而且制约技术进步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是导致中国制造业升级陷阱的微观生产组织根源。通过制度创新突破国际生产组织安排,并借助外源式开放、创新激励和产权保护等措施,是破解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陷阱和技术技能升级陷阱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议题。文章首先从经济效益、创新能力和结构高度3个维度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然后运用DEA方法,结合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截面数据,从效率视角评价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999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综合促进作用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益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却未有改观,对制造业结构高度提升的促进作用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还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结论意味着,应注重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推动产业价值链融合以及实施差异化的区域产业政策来促进制造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河北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及增加值结构,明确了各行业在市场优势、竞争优势、规模优势及时间序列等四维坐标系中的定位及走向,提出了提高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进口不但可以通过改善中间品供给质量和结构促进国内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出规模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推动国内制造业技术升级;国内制造业产出增长会通过需求效应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制造业升级则会通过增加对富含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与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后向拉动效应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双向联动机制。基于WIOT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分析2000—2014年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进口与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性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发展的前向推动效应远远大于国外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发展对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拉动效应也远远大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产出增长和技术升级的前向推动效应显著,且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越高对制造业升级的推动效应越强;制造业产出增长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规模具有后向拉动效应,而制造业技术升级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具有后向拉动效应,且技术密度较高制造业行业对高技术密度生产性服务进口的需求拉动效应更大。因此,要以本土制造业供给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进口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催化剂,构建国内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生产性服务进口+制造业升级”双向联动网络:一是通过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国外生产性服务在国内制造业中的投入,尤其要提高“FCB”领域的开放水平以引导和促进国外先进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有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进一步拉动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进口。  相似文献   

9.
人力资本是支撑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本文探讨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机制,并基于FGLS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其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分区域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东向中、西部递减的趋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大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工资上升是这一过程重要的传导机制.为此,政府在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同时应更重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并结合各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差异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智力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全新的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筛选出2005—2013年的优势细分行业,构建出制造业优势产业升级图谱。结果发现北京市制造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且产业间竞争力并不平衡,已经完成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替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卓有成效,并最后得出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过程不仅涵盖了工业产值不断提高并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还应该实现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1997年至2004年期间,贵州工业结构在轻重工业比例、结构高度化和生产要素密集度等方面有所升级但仍存在一些偏差.在未来开放条件下贵州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应注意避免结构低度化,创造和提供合适的市场空间,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发挥比较优势以及规范政府职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后工业品进出口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变化、以及经济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 ,总体上说将促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但在不同的阶段将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期间 ( 2 0 0 5年之前 )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继续推进 ;在 2 0 0 5~ 2 0 1 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相对缓慢 ;到 2 0 1 0~ 2 0 2 0年期间 ,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工业结构政策的主线依然是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重点是促进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进产业比较优势的转换 ,促进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渐回流,一直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了优势,促使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基于CAFTA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制造业回流下该区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及提升价值链、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品牌和营销网络、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调整产业结构、创建良好硬件环境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入世后我国关税水平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关税有效保护水平合理性分析对我国关税政策与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测算我国24个投入产出部门在5个不同年份的关税有效保护率及Lafay指数,分析了我国关税有效保护水平及结构,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属于工业部门的23个投入产出部门名义税率与有效保护率呈合理的阶梯状保护结构,但关税保护成本过高,且逐年增加明显;一些投入产出部门有效保护水平变化未与各部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相匹配,有效保护结构也未与各部门比较优势相契合。要优化有效保护结构,缩小各投入部门间的有效保护率差距,在适当提高政策灵活性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与投入。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协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地区三次产业严重趋同,部分制造业存在产业同构,其中尤以南通和盐城两市较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地区资源差异、比较优势和制度因素。江苏沿海地区应错位发展其优势产业,创新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以区域战略联盟延长产业链,提升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生产端的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与保障。本文在构建平衡增长路径下多部门经济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三次产业数据,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对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升级的影响,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支持。研究发现,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工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值、服务业和工业就业比值同时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技术进步则与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值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差异会引致部门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推动以就业结构变动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相对价格机制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即技术进步可以通过降低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推动以就业结构改变为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事实。因此,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从生产端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实际上是区域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的推广,也可以应用在区域层面上。文章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分析发现河南省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动植物等农产品产业方面、消费市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外生型比较优势比较突出,具备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是有些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内源性发展动力较弱。为此,可以通过从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河南省内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加大对关键产业财政支出等方面着手促进河南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转化。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化与要素替代和技术进步联系起来,以探析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选取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通过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转变;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是实现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两条有效途径;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边际效应存在相互替代。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稳健性问题后依然可靠。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应重点关注要素替代的资本积累效应以及提高技术进步向生产率转化程度,通过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以及选择适宜技术进步路径更快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转变。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在20世纪50至80年代期间,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承接,推动了岛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时间维度上看,台湾承接产业转移经历了从发挥比较优势到集聚优势的跨越。基于共同的血脉和文化基础,台湾的经验对于芜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核心城市,芜湖需要在秉承集聚优势理念的基础上,在规划经济园区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加强包括领导力、战略、制度、优势资源等集聚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就FDI对我国十类工业行业就业的诱发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从综合就业效应来看,引进资金密集型产业的FDI与扩大就业不是矛盾的,同样,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FDI并不一定是扩大就业的最优决策,相反可能会使得外资企业资本、技术优势的外溢作用得不到充分利用,进而不能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必须结合行业特性引进F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