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市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涉案证据,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事后通过不同形式固定保存证据。这样既有利于克服现场取证时间短和能力不足等难题,又有利于提高执法案件调查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更好地保护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运输》2010,(12):33-33
《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中所说的处理决定,是针对证据来说的还是针对这案件来说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路运输》2009,(11):41-41
中国道路运输杂志社编辑部:运管机构在打击“黑车”时,一般出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将当事人的车辆保存在停车场内,在七天内下达处罚决定书,但部分“黑车”当事人在七天内拒不接受处罚。由于证据保存清单的效力期限只有七天,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不论时间多长,只要我们下达了处罚决定书,只有当事人履行处罚决定书以后,才能将车辆返还当事人?恳请答复。  相似文献   

4.
制作询问笔录必须符合法定要求,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作,要求执法人员在行使执法权的过程中注意掌握技巧,总结经验,以取得较好的询问效果,将案件办成铁案。  相似文献   

5.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以对案件主要事实证明方式为标准,可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 直接证据指证据本身可靠且能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所谓案件主要事实是指案件中有祛律意义的行为和事实,即违章、犯罪和诉讼争议中的主要事实。而诉讼争议中一般情节、方法及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则不属主要事实。 直接证据是提供者以其感官的感觉、知觉对案件的主要事实亲身经历的直接陈述。直接证据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关系是直接了当的,无需借助其他证据、不采用推论的方祛就能直接证明…  相似文献   

6.
(二)间接证据 间接证据指与案件主要事实有关联的事实。 间接证据本身不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只能从某一侧面证明案件中的某一局部事实或个别情节,再从已经证实了的间接事实中采用推论的方法推断出案情的主要事实。一般而言,间接证据的证明过程为:先以直接形式证明案件的间接事实,再从已经证明了的间接事实中推定出案件的事实。间接证据的特点是靠证据与证据来证明案情中的事实,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联中证明案情事实。间接证据的证明过程是人为的,所以又称“人为的证据。” 虽然间接证据比直接证据薄弱,但由于它是普…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10,(11):32-32
我们在路查中发现,个别驾驶员在营运途中的违规行为不能被当场处理,某县运管执法人员暂扣了车辆道路运输证及驾驶员从业资格证,但没有开具暂扣凭证,而是使用证据保存清单,请问使用证据保存清单作为暂扣凭证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8.
《中国道路运输》2006,(1):39-39
我们在查处使用伪造从业资格证行为时,经常碰到当事人当场拒不接受处理,而事后又难以执行的情况。请问能否以证据登记保存的形式暂扣该营运车辆?对于上述违规行为,能否用《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请编辑部答复为盼。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某市客运班车司机张某不按规定的线路行驶,该市运管机构调查后认定张某违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开具证据登记保存清单,暂扣了该客运班车的道路运输证。当事人张某不服,向市政府提起行政复议,要求确认运管机构的行政行为违法,并予以撤销。同时,赔偿其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并非所有的客观事实都能作为证据。什么事实可以作为证据,什么事实不可以作为证据,要以事实对案件有无证明作用为标准分野,这就是证据的关联性。 证据的关联性主要指的是间接证据。其关联性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与案件有客观、内在、必然联系的形式,还有因果与非因果联系的形式,以及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肯定联系与否定联系、充分联系和不充分联系等多种形式。 证据的关联性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偶然性联系,因此,其关联性不取决于联系表现形式,而取决于它对案件的证明程度。 证据的证明作用要从证明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证明…  相似文献   

11.
学理上按照不同的标准,用两分法对证据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有助于加强办案人员对证据的理解,掌握其特征和规律,进而在办案中根据不同类型证据的特点进行充分运用。各类证据的概念、特点、收集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去审查判断证据是研究证据种类的主要内容。 就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某一个具体证据而言,它既可以是此类证据又可能同时是另一类证据。例如:某人亲身经历了某起交通事故的全过程,并为警方提供了证词一事,从不同的角度就可看作几种不同类型的证据。就其提供证据的表现形式而言,可视为言词证据,是人证;就其直接…  相似文献   

12.
交通事故处理是一项严肃的执法工作,足侦查学、证据学、交通事故工程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人们对交通事故案件的认识是通过各种证据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所搜集的证据必须确实、充分、齐全。由于运用证据证明案情是正确认定案情事实的唯一途径。只有证据确实、充分,案情事实清楚,才能合理的把握交通事故的因果关系,才能公正、公平地认定当事人所应负的交通事故责任。许多错案往往错在证据不实、案件事实不清,进而造成责任认定不准上。由此可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的争论或纠纷不是法律纠纷,而是案件事实的纠纷。交…  相似文献   

13.
运政处罚案件的证据审查认定,是指运政执法活动中,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作出行政处罚行为前,负责审查认定运政案件的工作人员就所涉及的与运政执法事实相关联,运政执法中收集调查的(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加以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运政执法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找出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确认其证据力的大小和强弱,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侦查阶段,整个侦查活动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刑事侦察部门进行一系列的专门调查活动.收集一定的证据,揭露犯罪并查获犯罪嫌疑人;当证据的收集达到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而且可能会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即将其逮捕,案件就进入第二十阶段,由顶审部门对案件做全面的审查——对已经掌握的证据材料进行全面的枝查.进一步收巢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重、罪轻的各种证据,查明犯罪事实,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路政内业资料,就是指在公路路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由路政人员按一定规范收集、整理和完善,以文字、表格、图片、影像、数据统计等形式保存的资料的统称,这其中包括路产档案、装备档案、处罚案件档案、处理案件档案、许可案件档案、宣传档案、影音资料、巡查日志、会议记录、投诉举报登记等内容。因为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近日,某客车司乘人员在车站门前招揽5名旅客乘车,被交通执法人员发现,该车被查扣。该车开往停车场后,执法人员让该车司机拿出道路运输证、线路牌、从业资格证,并在证据保存清单上签字,司机不但不予配合拿出有关证件,反而一口否定前因,拒绝签字。他说:你们说我招揽旅客有何证据?我犯  相似文献   

17.
证据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没有无形式的证据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证据形式。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均对证据的形式种类作了明确的规定,所规定的特定形式是证据客观性在形式上的表现,不是由人们任意创造、改变或消灭的,人们只能发现和承认它。诉讼证据的概念在学理上的表述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及其有关问题,并且形成了特定形式的一切真实的事实。”《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学理所表述的证据概念较《刑事诉讼法》表述的概念增加了以下两…  相似文献   

18.
二、本证与反证 根据证据对诉辩双方中任何一方所主张的事实是否成立的证明作用为标准,将证据划分为本证与反证。凡是能证明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为本证;凡是能证明一方所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为反证。 诉辩双方都可以提出本证,也都可以提出反证。本证与反证的分界线是提出的证据是支持己方所主张的事实,还是反驳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支持己方所主张的事实为本证,反驳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为反证。 本证和反证既可以围绕着证据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作用来划分,也可以围绕着证据对案件次要事实或具体情节的证明作用来划分。事实不分…  相似文献   

19.
鉴定人是指根据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明确指出鉴定结沧是七种证据之一。可见,鉴定结论的制作者鉴定人是很重要的诉讼参与人。由于鉴定人既不是案件的当事人,也不是负责审理案件的司法官员,又不同于证人,因此,他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基于鉴定人在参与诉讼活动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根据法律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践,我个人认为,鉴定人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20.
案例一:2004年8月,一辆福建籍旅游大客车使用省际旅游线路标志牌经营福建至湖北罗田班线客运,被罗田运管所稽查人员查获。经过周密的调查取证,认定其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福建至罗田旅客运输。依照《道路运输条例》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稽查人员向其下达处罚额为3万元的行政处罚通知书,当场开具证据保存清单,将该车保存。依照《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