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技术转移、放松管制和一体化浪潮等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掀起高潮。然而,从2001年起,随着911等恐怖活动、战争因素的影响以及全球各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实际效果的冷静思考,全球跨国并购的浪潮逐渐趋于平静。就在全球跨国并购落下帷幕的同时,中国企业却掀起了跨国并购浪潮,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似乎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然而,繁荣背后却有  相似文献   

2.
3.
全球价值链是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表现形式之一,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大势所趋,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升级的必要步骤.文章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的对本国产业升级的促进与限制作用,分析了如何解决产业升级问题并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4.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化成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与主旋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以产业集群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及中国台湾的新竹等地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主要城市利用这一机遇,竞相吸引跨国公司全球或地区采购中心入驻,希望以此带动城市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旭纳了跨国采购的四个基本要素(4F),即价值流,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探讨了满足上述要素的各方面条件及其他辅助条件,以期能够为力争成为跨国采购中心的国内主要城市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跨国采购的发展动因与我国上海市制造业的优势供给着手,通过定位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选取了相应数据对跨国采购与上海市制造业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并以长期和短期两个时间跨度为分析视角,在长期分析中,选择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加工贸易出口额为自变量,上海市规模以上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额为因变量,模拟出了跨国采购引致的出口额与本土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额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短期分析中,选择了上海市汽车零件出口额与汽车制造业产出额的月度数据,得出了这二者之间较为紧密的联动关系。最后从技术创新、供应链融合、业务流程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上海市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应用全球价值链以及产业升级为理论依据,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推动我国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从做强自身产业、创造需求、经营人力以及开发新领域等几方面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引来各方分析研究如潮。值得一提的是,与早一些的工业化国家相比,这两个人口大国都是从一个低起点开始他们的“赶超过程”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有人称其发展速度为“闪电般的”,也有人认为是“快得要命的”。在2004年,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的发展已经接近1962的日本和1980的韩国;印度则大致达到1954的日本和1972的韩国的水平。在这一赶超过程中,有诸多国内外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些因素对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之后,各大跨国零售企业纷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通过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系统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渠道,对国内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赵佳颖  孙磊 《北方经贸》2013,(1):10-11,15
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多嵌入领导型或等级制的全球价值链,处于空间等级体系的低端。全球价值链治理使得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处于"俘获型"与"封闭型"的价值链中,其功能和链条升级,乃至集群的整体升级受到阻碍。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应该注重构建完善又开放的当地价值链,利用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完成地方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1.
罗希 《江苏商论》2005,(9):44-45
近年来,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采购网络加速向中国市场延伸,这给我国企业带来商机的同时也提出了压力和挑战。作为供应商,如何通过跨国采购商的认证要求是企业进入全球化生产所面临的一大门槛。但同时,在获得认证通过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生产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以各种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空间等级体系,要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攀升的链条控制力不断增加的升级,必须最终完成地方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高度融合与相互促进制约关系的形成。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受到全球价值链驱动机制、治理模式与集群类型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是个复杂过程,研究其升级问题必须立足地方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升级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继印度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服务外包基地,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全球价值链(GVC)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主要是受到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政策管理等方面的限制。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可以对促进就业、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长远看,由于业务集中于附加价的低端,则不利于企业发展。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从政府、行业和企业层面共同努力。政府应为服务外包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金融行业应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企业应增强自身实力,努力实现服务外包价值链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一些产业在规模和成本上开始具备一定优势,但总体仍处于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通过对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产业升级需要构筑龙头企业,提高价值链统治力,加强产业集群建设,政府积极支持与引导,继续鼓励外资,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是主导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一个主流,它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一体化和信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方面。基于企业跨国经营中提出的信息产品(服务)需求是信息技术产业全球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也就势必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首先是对企业信息资本构成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跨国界信息技术转移与合作方面投入的比重;其次是信息网络全球性互联对企业技术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再次是对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影响等。随着一体化发展的程度加深,影响越大,也越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凭借着自身劳动力成本优势迅速融入了全球价值链,这是我国近年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文章基于价值链和制造业升级的相关文献,研究了嵌入全球价值链会对我国制造业升级产生怎样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制造业升级细分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讨论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如何通过影响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来影响中国制造业升级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向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供应商采取或投资或自建、或控股或兼并的策略,以实施一体化管理,从而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全过程的控制,最终增加各个业务阶段的利润。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会使企业的投资负担加重,而后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韩国和中国船舶工业的崛起以及日本本国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日本造船业在经历了上个世纪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之后.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目前,日本造船业在世界份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为此.日本积极应对国际公约和规范.并把其作为“后危机”时代船舶产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技术优势主攻标准.通过主导船舶产业标准制定而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日本造船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升级面临的3个机遇过去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已经达到7000多亿美元,不仅向我国转移了大量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产业活动,而且带动了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低附加价值制成品的出口大国。展望未来,一方面,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企业理财理论强调的是经济上的最优化,很少结合文化来论证,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企业理财战略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崇尚文化管理理论,用价值观来管理企业。企业理财如果忽视文化环境的研究与分析,不但没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潜心理财,并精于理财。但由于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位员工,因此,笔者认为在每一个企业当中,仅仅依靠企业财务部门理财是远远不够的,应努力在企业内部倡导战略管理,建立一种经济与文化并重的企业理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树立全员理财、全过程理财的观念。以下是笔者对建立企业理财文化的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