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现之窗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4):F0004-F0004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上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这是人们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其他一些很极端的地方,有的地方最热,有的地方最冷,有的地方最高,有的地方最低,不一而足。以下就是几个地球的“极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通过杨献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逻辑矛盾的揭露和对“综合经济基础论”的论证,揭示了两者观点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方法论意义。继而分析了从“综合经济基础论”中经“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传承超越的异同关系,从而显示了这一理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新基建”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并结合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评估了“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该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均有显著的创新效应,但该效应在东部城市更为明显;对经济较发达城市和低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水平影响并不显著,但能显著提升一般城市和高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投资集聚水平和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三条途径提升城市创新水平。进一步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在提升示范城市创新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相邻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基建”赋能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韦芳  赵之友 《经济论坛》2006,(16):26-27
“城中村”是指伴随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已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贵阳市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在中心城区或城区边缘形成的一个个所谓“城中村”,已严重影响到贵阳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对“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一、贵阳市“城中村”现状及类型在贵阳市城市总体确定的495平方公里城区规划范围内,共包含行政村78个,贵阳市“十一五”期间列入改造的行政村有29…  相似文献   

5.
刘芳鸣 《经济师》2008,(5):60-61
随着我国各种选秀节目的盛行。“粉丝”应运而生。“粉丝”因和消费拉上关系,自然就出现了“粉丝经济”。“粉丝经济”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带动产业发展,甚至对拓展职业市场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把“粉丝经济”的发展完全建立在利益诉求上。  相似文献   

6.
西海岸前路     
宋鑫陶 《商周刊》2012,(14):28-34
费孝通关于区域经济的“口腹论”认为。一个地区要想协调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口、腹、心三要素。“口”是口岸。能够吞吐吸纳;“腹”是腹地,幅员要辽阔,物产要丰厚;“心”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要强。  相似文献   

7.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处于中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地位.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在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分工协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将带动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发展,这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南北差距也具有特殊作用.本文通过借鉴法国"竞争力极点"战略,提出提高环渤海经济区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谢英霞 《经济论坛》2004,(9):152-153
新世纪伊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数字城市”又称网络城市或信息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管理:"三权分离"与收益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玉廷 《经济问题》2005,3(1):21-23
实行城市土地管理体制“三权分离”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按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取得相应的土地收入。绝对地租归中央人民政府,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归地方人民政府,平均利润归城市土地的实际使用者。实行“三权分离”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可以使城市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进一步清晰,有利于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1.
从"中部凹陷"到"中部崛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中部地区二十多年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屡次失之交臂,经济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拉大,甚至增长速度还落后于一些西部省份,出现“中部凹陷”现象。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如何崛起是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据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生产要素在财富的生产中所作的贡献产生的一种分配形式。“要素所有权”是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决定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是“按要素分配”原则存在的依据,“要素贡献”是按要素分配原则的最终决定因素。在按要素分配理论中,正确认识“要素所有权”与“要素贡献”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是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企业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市场主体。受特殊的地缘政治与复杂的国际形势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应推进战略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双边经济合作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实现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用民间资本助推民营企业"走出去",实施海外人才开发战略,加快咨询、风险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发展商会协会等中间组织,积极发挥使领馆作用,做好风险管控,多措并举,共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周宋之交中原王朝所辖的户和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宋之交中原王朝所辖的户和口@张箭$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610064~~~~①《旧五代史》[M]卷146《食货志》,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947页。 ②柴德赓《史籍举要》[M],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114页。 ③《册府元龟》[M]卷486《邦计部·户籍》条,中华书局影印本第6册第5814页。 ④《旧五代史》[M]卷118《周世宗纪》第五,第1570页。 ⑤⑥⑦见《资治通鉴》[M]卷294,周世宗显德六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第9596一9597页;第9597页;第9599页。 ⑧《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M],第1581页。 ⑨⑩《太平寰宇记》[M]卷67《河北道·易州》,…  相似文献   

16.
徐翔 《开放时代》2011,(3):46-60
"家国论"可谓儒家政治学说最根本的部分,它往往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本文由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出发,借由其关于基于家庭的两种道德模式——"严父模式"与"慈爱父母模式",考察儒家(孔孟)的"家—国"观。作者试图指出,儒家的家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之父母"观念更接近莱考夫理论中反权威的"慈爱父母模式"而非"严父模式"。由此,作者尝试从权利和道德两个面向重审"国之本在家"的意义,及其可能启示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的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呈现出两种特征,即政府的“全能”与城市化的“失灵”。政府的“全能”表现为行政干预因素在对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城市化的“失灵”即表现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曲折、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的要求和低于世界同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庄孔韶 《开放时代》2007,(3):131-150
本文以人类学为出发点,兼顾民俗学、社会学等四五个相邻学科,讨论这些学科均具有的不尽相同的面(比喻为“蝗虫”法)的与点(比喻为“鼹鼠”法)的研究取向特点。这些研究取向均以更广和更深地获得整个的或区域的人类认识综观为目的,因此无须厚此薄彼。这样,我们需要认识不同学科不尽相同的“蝗虫”法与“鼹鼠”法,需要找到不同学科研究框架设计和田野调研相互借鉴与有机连接的契机与方法,需要寻找跨学科研究协作的交接点。为此,本文对交叉学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加以多元例证、评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许成安同志《对“价值”和“剥削”范畴内涵的探讨》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质疑:一是许文在“价值”的内涵方面要人们“温习”所谓的马恩的两段话,一段根本不是马克思的话,而是被马克思批判的阿·瓦格纳的话,一段虽是恩格斯的话,但其本人后来已多次作了自我否定。许文提出这两段话表现出了调和不同价值概念的倾向,显然无助于“深化价值理论研究”。二是许文对“剥削”范畴的理解偏于文化、道德、法律乃至“词性”,而未作为经济学范畴来认识,同时对剥削在今天的历史正当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持续增长的美国“新经济”,在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是惟一具有控制关键生产要素和经济产出流动方向的能力和力量的国家。美国经济在“过热”之后可能会实行“软着陆”,从而进入新的周期。美国“新经济”具有风险投资的社会化、国际化,高新技术的数字化,经营管理结构的虚拟化等特点。面对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国只能以更为深化的改革开放作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