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诚信”,《管子——枢言》说:“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诚信是团结人心,凝聚人心的可靠保证。关于“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关于“信”,《论语》记载:“了贡问政,子曰:‘足兵,足粮,民信之。’子贡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又问:‘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粮’。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相似文献   

2.
    
广州人管“盖房子”叫做“起屋”,这个“起”字使用频率颇高,构词能力也强。探本溯源,它的这个含义来源已经很古了。据《说文》该字条下注释说:“起,能立也。”清人段玉裁补充注释说:“起,本发步之称,引申之训为‘立’,又引申为‘凡始事’、‘凡兴作’之称。”《释名》说:“起,举也,平举体也。”这两书的解说和补注将本义和引申义都涉及了。那么,广州话谓“盖”为“起”,来龙去脉如何呢? 原来“起”由本义引申为“卧而兴”,如《孟子》:“鸡鸣而起”。再引申为“兴起”,如《吕  相似文献   

3.
    
字书无“鈪”字,“鈪”属广东方言字之一。音额.查古籍上有所谓“扼臂”,即手镯,古代男女同用,后惟女饰有之.《太平广记》卷十九《张云容》条载:“今有金扼臂,君可持往近县易衣服……”。又《南唐近事》载:“饯酒一钟,赠之金扼腕,曰:‘郎君他日富贵,慎勿相忘。’”按:金扼臂、金扼腕即金臂镯、金圈子,粤语统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恨屋及乌?     
董乐山先生在《博览群书》1997年第12期撰文《该不该为泰勒正名》,提到列宁曾经评注泰勒的管理制度为“血汗制度”。文末注曰: “此文定稿之次日,偶阅《中国图书商报》,见一短讯,题为‘泰勒尔及其《产业组织论》在京引起反响’。此泰勒尔当是列宁评注的泰勒。舍通用译名不用而另起炉灶,想不会是因为没有读过《列宁全集》或没有查过《辞海》,还是因为‘泰勒制’的泰勒给批得太臭而‘必也正名乎’?”  相似文献   

5.
本然 《经济纵横》2006,(11):77-77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戴逸同志主编的《简明清史》第337页叙至清前期农村中出现大量种桑养蚕一事时,引了嘉兴府石门县一例,其文曰:“康熙时仅六个乡植桑共六万九千四百余株,到雍乾时期,‘民皆力农重桑’,‘树桑不可以株数计’.”这条资料的出处,书中注为:《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引《石门县志》.查《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原文为“石邑六乡官民及抄没桑共计六万九千四百余株.迩来四郊无警,休养生息,民皆力农重桑,辟治荒秽,树桑不可以株数计.”文中并无说明六万九千四百余株及迩来之树桑不可以株数计是什么时候的植桑数字,在被引进《简明清史》时,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个康熙及雍、乾时期来?再查光绪《石门县志》卷三《物产·木类》篇,卷中的记载是:  相似文献   

7.
信用:亟待重构的美德河北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王蕴瑭信用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部几千言的《论语》,“信”一共出现了38次,颇多精彩之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8.
本然 《经济纵横》2006,(12):78-78
《论语》阳货第十七篇第四章: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打阿嗤     
阿嗤,表声之词,北方人叫喷嚏(音替),广州的打阿嗤就是打喷嚏。嚏,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终风》:“愿言则嚏。”其诠释是:“愿,犹思也,盖他人思我,我则嚏之也。”又谓:“今俗人嚏则日‘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宋苏东坡《元日》诗:“白发苍颜谁肯记,晚来频嚏为何人?”诗人用的“频”字实在形象生动。元康进之《李逵负荆》杂剧:“打嚏耳朵热,一定有人说。”这个韵语料是当时流行的俗谚。又《散曲》描写闺情:“不怕人尤(歹带)(滞留),只怕被人调戏,因甚无个阿鹊地(的),没工夫说里(哩)!”(笺注:阿  相似文献   

10.
以民为天     
偶翻《汉书》,读到《郦食其传》中“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深以为然。兴之所至,又查阅到汉初民本思想之集大成者贾宜在《新书·大政上》云:“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人之所同然者即为天”,“民心之大同者,理在是,天即在是。”综上可知,所谓“以民为天”,就是当权者要把人民作为安身立命的依靠,要把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最大、最神圣。“以民为天”,乃治国之本。《书·五子之歌》曰:“民惟(通‘为’)邦本,本固邦宁。”意即百姓乃国家之根本,唯民生安宁…  相似文献   

11.
宋王应麟《玉海》卷186《唐广关辅籴》条谈到: “平籴之令始于李悝。耿寿昌开常平之法,至齐晋不能废(自註:晋武欲立平 籴法,见常平仓》)。后魏定和籴之制。”后人则依其说谓和籴始于北魏。如清人陆耀遹《金石续编》卷4《唐太仓粟窖砖》题跋即云: “和籴之名始于北魏。《通鑑·梁武中大通六年》:‘魏谋迁都,拥诸州和籴粟 悉运入邺城(胡三省註:和籴以充军食,盖始于此。)’王应麟亦云;‘后魏定和 籴之制。’”今人论和籴者,咸引王应麟、陆耀遹此语。和籴起于北魏,几成定说。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王应麟说“平籴之令始于李悝。耿寿昌开常平之法。……后魏定和籴之制”,只是就当时史籍记载上的用语而言,实际上并不认为平籴、常平、和籴分别始于李悝耿昌寿和北魏·王应麟在《玉海》卷186 《魏平籴法》条即云:  相似文献   

12.
钞晓鸿先生的新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于2004年6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32万余言,分上、下两卷。她是作者积10余年心血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汇编。上卷为“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变迁”,收录论文5篇,即:“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下卷为“明清以来的商业、人口与农村经济”,收录论文8篇,即:“‘陕商’主体关中说”、“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13.
吹捧文学     
何谓“吹捧文学” ?一曰吹 ;二曰捧。按老百姓的话讲 :吹即是“吹喇叭” ;捧则是“抬轿子”。昔日的乡下 ,大凡婚丧嫁娶 ,都要雇一伙“吹喇叭”的来捧场。旧曰“吹鼓手” ,今称“吹唱团”。昨日张家老者归天 ,他们便演唱《吊孝》或《哭灵牌》 ;今天李家少者入洞房 ,他们便欢奏《喜荣归》或《龙凤呈祥》 ;总之 ,你悲时 ,他亦“大慈大悲” ,叫你悲上加痛 ;你喜时 ,他也“喜出望外” ,令你喜上添喜。这即是“吹喇叭”之由来。关于“抬轿子”的说法 ,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古时 ,皇亲国戚外出时大多是乘龙车坐凤辇 ;文官武将在例行公事时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4.
冇·毋     
广州人常将有之反意写作“有”其实,“有”的本字是毋。杨树达的《词诠》云:“毋,有之反,与‘无’同。”杨氏并举例为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身自持筑,胫毋毛。”又《史记·王温舒列传》:“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古读阳平,今读上声,音“舞”.  相似文献   

15.
黄今言同志的《汉代田税征课中若干问题的考察》一文,认为西汉文帝时期,不存在着“十余年不收田租”的事实.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对此,本文拟提出自己的粗浅意见,以请教于黄今言同志.《汉书·食货志》云:“上(文帝)复从其(晁错)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黄文对这段文字解释云:“文帝十三年(前167),下令免除当年的田租,其后实行的是‘什五税一’.过了十三岁,至‘景帝二年’(前155),便由‘什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至于所谓的“令民半出田租’,是针对文帝第十三年后存在‘什五税一’的租率来讲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度支使是唐代中央政府的财政长官。《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掌财赋者,世有人焉。开元已前,事归尚书省,开元已后,权移他官,由是有……度支盐铁转运使……。”度支、盐铁、转运三使,有时一人兼领,有时二人分领:一人为度支使(或称“判度支”),另一人为盐铁、转运使。  相似文献   

17.
说某某人“富有创造性”多会被其笑眯眯地接受,可是若说某某人在做“创造性会计”,对方一定避之唯恐不及。在“安然事件’’之后,在SEC前主席莱维特先生愤怒声讨之后,更是如此。I.Griffiths在名为《创造性会计》的专著里定了性,说创造性会计乃是“自‘特洛伊木马’以来最大的骗局”。  相似文献   

18.
许慎《说文·贝部》记载,“赀,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二即夷切。”以为“赀钱二十二”乃“二十三”之误,并引《汉仪注》及《论衡·谢短篇》论曰:“然则民不徭,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者,口钱二十併武帝所加三钱也。”今本《辞海》似乎也是采用段玉者裁的解释,在“赀”字条目下,径云:“赀,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赀钱二十三’。参见‘口赋’。” 段玉裁对汉律此律文的解释似不确,因为“赀”,许慎释为“小罚以财自赎”,故“民不徭,赀钱二十二”一言中的“赀”,也应属于罚钱范畴。既然是罚钱,就不可能指尚未承担国家徭役的七岁至十四岁的儿童,而是指应服徭役但又未能亲往践役者。  相似文献   

19.
《辞源》“乙部”释义说:“图书分类名称,隋以前称子部的书为乙部……唐以后称史部的书为乙部。”笔者认为,甲、乙、丙、丁四部之名,虽始见于晋荀勖之《中经新簿》,但隋以前并无经、史、子、集四部之名。说隋以前称子部的书为乙部显然不当。虽然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宁波地区水利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宁波地区水利事业述论@陆敏珍$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⑧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二《余姚县海塘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⑨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七《宋故左朝议大夫直显谟阁致仕汪公墓志铭》,常州先哲遗书本。 ⑩楼钥:《攻集》卷五九《余姚县海堤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宝庆四明志》卷十八《水》。 《宝庆四明志》卷十八《水》。 《攻集》卷五九《余姚县海堤记》。 《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第31页。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