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苏 《西部金融》2001,(11):61-62
1368年,朱元璋建元洪武,铸"洪武通宝",形制与大中通宝基本相同,即小平、当二、当三、当五、当十共五等.其中小平又有光背、纪地、纪重等. 洪武通宝光背小平,版别较为单一,涉及洪武通宝光背小平的研究文章也少.笔者多年收集,得洪武通宝光背小平不少,试用分析北宋版别钱的方法,分析洪武通宝光背小平钱,果然分辨出版别多种,试列于下与同好共商:  相似文献   

2.
笔者集有两枚洪武通宝背记值钱,现拓图介绍如下: 图一,洪武通宝背"五钱",直径4.1、穿径0.9、厚0.4厘米,重24克;图二,洪武通宝背"三钱",直径3.2、穿径0.7、厚0.19厘米,重11克.上述两枚记值钱皆为红铜质,钱体厚重,包浆自然.钱文为真书顺读,字体粗壮工整,字迹清秀遒劲,笔划清晰,字口深峻,品相极佳.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从泉友处交换得一枚异版"裕民通宝"背"一分"钱,该钱直径28.5毫米,穿宽6毫米,重6.35克,青铜质地,钱文仿宋体,钱面"裕民通宝"四字对读,背穿右铸"一分"字样,表示折银一分.该钱与普通"裕民通宝"背"一分"折银钱的最大差异在于,正面钱文"民"字下有一巨星.该星纹直径1.2毫米,形状为规整的圆形,高高凸出地章,非常惹人注目(如图).笔者收集有不少裕民背"一分"折银钱,如此异版钱还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通宝背满文局名,素来仅有"宝泉"、"宝源"两局,此外私铸轻劣钱见有"宝浙"、"宝昌"等局,余均未见有其他省局所铸满文局名康熙通宝.1998年7月,高陵钱币博物馆在整理清钱时,发现一枚"宝直局"官铸满文康熙通宝钱,甚觉奇特,其径23mm,穿径5.2mm,厚1.5mm,重3.5克;面文"康熙通宝"四字特大,字字相连,几乎满布轮廓之间,背文"宝直"两满文均超出穿径上下,与面文对应协调.  相似文献   

5.
清初三藩钱,是"利用"、"昭武"、"洪化"及"裕民"通宝等钱的统称.其小平钱(光背)多谱所载"通"字为"(I)"头.明钱楷书多为"(I)"头通,三藩尊明叛清,故铸钱承明制亦是自然的事.笔者收集三藩钱,见其中"利用"、"昭进"、"洪化"三种光背小平钱,有"(I)"头通的版别,但多谱未载,是否因为较为少见或许是自清代以来"钱币收藏界认为是反叛钱排为流派之外".但笔者认为,不管是叛清或尊明也好,均已成为过去,应该还原历史的事实.三藩钱理应堂堂正正地列入中国历代钱币之行列,同样受到钱币界及其收藏者的重视、研究和收藏.  相似文献   

6.
"天启通宝"钱,按旧制"洪武通宝"钱初形制铸造,除光背及星月者之外,背文有记局(户、工)、记地(京、淅、新、密、云、镇、院等)、记重(壹钱、壹钱壹分、壹钱二分)的小平钱.  相似文献   

7.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广西水福县罗锦乡农民种葡萄时挖出三十多斤古钱.据了解,宋钱占其中绝大多数,还有一些蒙文大元通宝.大中通宝桂十和洪武通宝桂十共出土了数枚,洪武桂一一枚,最珍贵的是一枚大中桂五.这批钱包浆锈色极佳,皆为生坑绿锈.笔者收集到其中大中、洪武桂十钱一对(图一、二),并曾见过同坑出土的另一枚洪武桂十(图三).  相似文献   

9.
明朝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二百七十六年间共铸有十种年号钱(对建文、洪熙、正德等年号是否铸钱问题,钱界仍在探索中).这十种年号钱中最少见的是穆宗朱载重所铸的"隆庆通宝",而最常见的是崇祯、洪武、永乐、万历钱.十种年号钱中质量最上乘者笔者以为当属万历,只有万历钱才真正称得上"金背、火漆、镟边".  相似文献   

10.
1998年秋,笔者在一堆杂钱中挑得一枚同治通宝背满汉"宁"字钱(见图),该钱径26、穿5、厚1.6毫米,重5.1克,宽缘大字,笔划粗壮,铸造精美,青铜质.关于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钱币界大多认为"系后期仿康熙制补铸",且多定为未见传世.近年多有发现.此品的发现为同治通宝背满汉记局钱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  相似文献   

11.
马年新春,从浙江集得数枚大中通宝背十钱.皆蓝绿锈色,同坑所出,地章间或多或少还有着薄薄的一层绿水银沁,十分漂亮.江苏无锡一带出土,这批钱除了大中背十外,还有蒙文大元通宝,大中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光背和天定折二、折三、大义折三,以及一枚天佑小平,其他多是北、南宋钱.  相似文献   

12.
近读<西安金融>2000年第5期郭光才先生的<几枚稀见古钱>一文,觉得有的并不稀见.作者主要将自己所藏的较为精美钱币与一些图谱对照,称之为母钱、样钱.笔者未见实物,仅看拓图,觉得其中如大定、洪武背福、乾隆等币,文字一般,面背平夷,恐不具备母样或样钱特征.尤其被作者称为稀见的元丰通宝篆书小平广穿小字版,实际上是一种普通品.所谓"此钱查诸谱未录"实为奇谈,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日本<古泉大全>就载有一品,称广穿园冠版,定级为十级,即最多的一种,今人有些工具书上也录有图谱,为常见品.笔者手中就有数十枚之多,现选拓4枚附后.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末,笔者在西安古玩市场集得一枚周元通宝背龙凤钱,白铜,开门传世上品.正面为直读隶书周元通宝,除宝字略为不清外,其余三字皆字迹清晰;背面龙头向上,凤尾向下,且龙与凤首尾相连,铸造精细,造型、纹饰精美;径26.2毫米,穿6毫米,厚1.6毫米,重5.25克(见图).  相似文献   

14.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初期,社会较前安定,于建国前在部分地区已铸行"大中通宝"钱,明朝建立后,铸行"洪武通宝"币值五等钱币.<明会典>记载"洪武通宝每文含铜只二分,且为纯铜所铸."经测定3枚洪武通宝,含铜72.14--82.71%,锡7.73--8.72%,铅7.56 --16.63%,其成分均为锡铅青铜,非纯铜所铸.和同时铸行的"大中通宝"合金成分相同.这与历朝历代为补充铜料供应不足,回笼前代旧钱熔化改铸本朝新钱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一、开禧通宝背"利"折十大铜钱 1997年春,雅安市草坝镇摆摊收购瓷器、木器、杂件的古董小贩白某,从一农妇手中收得宋铁钱数枚.其中有开禧通宝背"利"折十大铜钱一枚,由于白某对古钱币知识不甚了解,就低价让给我市一位古钱爱好者竹某,竹某开初不知该钱的珍贵,约我到他家鉴赏,鉴赏后我告之乃蜀中利州绍兴铁钱监未铸行大铁钱的铜试样,十分珍贵,后即拓片和测量了该钱的有关数据.雅安发现此钱的消息不径而走,成都市的古钱收藏家、爱好者多次到竹某处求购,均因竹某要价太高未果.1999年夏,竹某家中急需用钱,故以7000元之价割爱让给我市另一钱币收藏者.  相似文献   

16.
笔者一临沂泉友最近在农村购买了20余公斤出土宋钱,从中挑出一枚真书折二靖康通宝钱,是钱生坑锈品相极好,未流通(见图),钱重7.3克,径33,厚1.8,穿7.6毫米.  相似文献   

17.
"崇祯通宝"是明末货币.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8-1644年)铸.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除有光背小平者外,其背铸有星月纹及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等各种背文,名目繁多.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所铸货币的形制为明代制钱最杂,品种在末代钱中算是最多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新千年之初,河南洛阳白马寺镇农村,出土三枚唐开元通宝"长一元"白铜小平钱.其中一枚背铸三云纹,图1径2.50,穿0.64,厚0.13厘米,重3.6克;另二枚光背.图2径2.49,穿0.62,厚0.15厘米,重4克;图3径2.50,穿0.66,厚0.16厘米,重4.7克.  相似文献   

19.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  相似文献   

20.
"唐国通宝"钱,是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中宗李璟铸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一文当开元钱二文.钱文有篆、隶、真书三体,均可配成对钱,开对子钱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