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还没喝呢     
“喝酒别开车,开车别喝酒……”一首劝司机别喝酒开车的歌,用唐山语言唱着,感觉挺逗。  相似文献   

2.
喝酒伤骨     
《现代班组》2011,(11):19-19
饮酒伤肝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常识,但知道喝酒伤骨头的人就不多了。美国曾有一项调查发现,长期酗酒是引起男性骨质疏松的一大原因。酗酒,实际上就是在挥霍自己的“骨骼存款”。  相似文献   

3.
为策划风电发展的专题报道,本刊记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度采访。采访归来,记者感慨万千:发展之快、成就之大让人振奋,送出之难、弃风之多让人焦虑。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历来讲究酒文化,各种社会应酬都离不开饮酒。因此社会上酗酒的风气越来越浓,但是酒风却不够文明,越来越不正。君不见在酒馆饭店乃至家宴中,劝人喝酒之声不绝于耳。“哥俩好不能少”,“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等等,如此吆五喝六,划拳行令,谁输谁喝,  相似文献   

5.
陪酒     
陪酒,顾名思义就是陪人喝酒,陪领导、陪朋友,陪你必须要陪的人喝酒.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往往陪的都是些有权不给签字、有钱不付工程款、不懂行瞎指挥、为一点私利胡搅蛮缠的主,结果是不陪不行,不陪喝好也不行,遇上能喝又不好说话的不陪到位更不行.  相似文献   

6.
接到《商用汽车新闻》记者的电话时,山东省济南市小康经销商王先生正在湖边喝酒钓鱼,"销售太火了,前段时间特别累,我今天是趁着卖断货才出来好好放松一下。"王先生说:"政策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已经显现,现在我有35%左右的客户是农民。"作为"汽车下乡"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微客销售自3月以来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饭局:酒的代名 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名酒,俄罗斯人干脆把伏特加当成了饭局的代名词,因为无论谁设的饭局,席上都少不了伏特加洒. 在饭局上,俄罗斯人先在每人的酒杯里倒上一杯伏特加.第一杯通常是一齐干下,以后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酌饮.不过,俄罗斯人在饭局上喝酒从不像中国人那样耍滑头,都极为诚实,一般不劝酒,有多少量喝多少.因为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俄罗斯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  相似文献   

8.
此罐非彼罐     
近阶段,我能感受到一些商品的物价在悄悄地上涨,不过不大,这个涨了两毛,那个贵了三角,感觉看似无关痛痒,但聚沙成塔呀!那天,我跟几个朋友喝酒,我们喝酒的规矩是手把一,自己给自己倒酒,个人喝个人的。一圈下来,5瓶啤酒进肚,起身,还挺平稳,要是以前,我多少要有些晕的,今天啥事儿没有。  相似文献   

9.
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他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他,就是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染化系主任,郑光红。"我平时没什么兴趣,不爱喝酒也不抽烟,非要说的话,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关注印染新技术的开发和相关报道,然后研究这些技术是否能用于实践生产。"记者本打算以一个轻松的话题作为开场,却被他不苟言笑的表情和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态度一时间搞得不知所措。看到记者的窘迫,郑光红教授也觉得有些尴尬,赶紧介绍起了自己。  相似文献   

10.
“明天去参加海马发布会吗?”一位资深汽车记者问道。 “海马是什么东西呀?”身边的一位80年后的新华社记者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 不知道海马的人会有多少呢?记者没有仔细做过调查,但至少在媒体圈中,不常跑汽车行业的记者不知道海马的话,也并不是件什么丢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坐在记者面前的焦宪同总经理,和他的前任杨尚谦一样,有着靖电人共同的特征:朴实。身着一身靖电工作服,走进厂房就和每一个普通的靖电人别无二致。但是,一旦话匣打开,记者就立即发现这位靖电当家人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朱金根似乎天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大概五六岁时,他就能一口喝完半斤黄酒。他喜欢一边喝酒.一边“拉家常”。谈到开心之处.马上哈哈大笑;兴奋之处.大拍桌子;重点之处.抬高嗓音……与很多人不同的是.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之后.朱金根仍能始终保持清醒、严谨的思维。  相似文献   

13.
1979年3月,美国宾夕法尼亚一个叫做三里岛的商用核电站发生了一场事故。事故发生后,当地居民大多都搬到临时的安全地。像几年前“卡特利娜”飓风发生时一样,当时很多美国人住在当地的一个体育场馆里。核电站事故属于世界新闻,很多外国记者前去采访,其中有一位日本记者惊讶地发现:住在体育场馆里避难的美国人,居然没有一个听说过“广岛”。  相似文献   

14.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记者工作室举行第一次行动王哲9月4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在凯宾斯基饭店举行了一次名为“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记者工作室”的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在于使中国记者们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历史现状、与中国的合作等方面有深人的了解,密切与各新闻媒体的关系。本次...  相似文献   

15.
赌约     
“月底,你们三公司要是拿下了这一层,对你们公司的奖励不算,我私人请你们喝酒,喝好酒,茅台。”生产协调会上,能投的陈乐平主任,拍着胸脯说。  相似文献   

16.
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的出现,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源,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记者”的“自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7.
张久 《董事会》2005,(4):64-74
记者虽然是第二次去巴黎,但巴黎的每一座“塔”(碑)和“门”还是让记者惊叹:法国人的造型艺术竞是那么的无与伦比,即使是再次造访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依然是让记者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8.
德国的啤酒世界闻名,德国人能喝啤酒在中国几乎也是家喻户晓。其实除了啤酒之外,各种饮料在德国的销售量也很大。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德国人都会准备好许多饮料。周末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饮料都是成箱成捆地往家搬,至少要够一个星期用。去餐馆吃饭不喝酒的人肯定要点饮料。这里的饮料也是五花八门,原料由各种各样的水果或它们的混合体组成,当然也不乏象可乐等配成的饮料。既然有这么多的饮料,其包装肯定也是各不相同,下面我们就看看德国的饮料都是怎样包装的。  相似文献   

19.
官慧 《中国核工业》2008,(10):50-53
在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开工十周年暨全面建成五周年之际.记者走进了秦山三核,力图通过采访,概括出三核的企业文化精髓,描绘出三核人的精神世界。可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这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三核文化完全渗入到每一个三核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的习惯、行为举止的习惯、为人处事的习惯……任何试图去概括和理解的努力,都只能是接近一部分现实。  相似文献   

20.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和川渝湘紧邻.地貌相似的湖北恩施,让人感受的是一样的行路难。6月底,记者来到恩施,几天对“户户通电”工程的采访,一路翻山越岭,走到腿软。记者难以想像,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户户通电”工程,我们的电力职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