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资讯     
经济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出炉中国由31位跃居第19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5月10 日公布了2006年《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在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从去年的第 31位跃居第19位;中国香港特区保  相似文献   

2.
竞争力的黄金法则是什么?制造业、多样化、出口、基建投资、教育、支持中小企业、强化财政纪律以及最重要的因素——维持社会凝聚力。这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新鲜出炉的2013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对全球60个经济体进行分析排名,美国、  相似文献   

3.
海外速递     
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提升1位 9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了《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全球133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0名上升1位,排名第29位,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全球竞争力指数水平由基础条件、效率推进、创新与成熟性三大因素决定。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最显著的变化是瑞士上升至第一位,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均有所削弱的美国下降至第二位。新加坡、瑞典和丹麦分别占据了第3、第4和第5位。  相似文献   

4.
从煤炭供给、煤炭需求、煤炭进出口、煤炭价格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了2014年国际煤炭市场运行情况;预测2015年随着各经济体不断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宏观经济复苏,全球煤炭需求或将温和回升,相应煤炭产量增速也将继续回升。  相似文献   

5.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正经历着“机器换人”浪潮,为发展中国家打破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了契机。本文立足于发展中经济体,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基于2009-2019年CEPII BACI六位码进出口产品数据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核算全球33个发展中经济体和33个发达经济体的全球价值链议价能力指数,衡量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检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间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对二者之间全球价值链议价能力指数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的缩小,显著降低了二者之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差异,推动全球价值链朝着更有利于发展中经济体的方向重构。从机制看,发展中经济体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差异,能够显著降低其与发达经济体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增加新企业进入数量,从而降低与发达经济体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差异。进一步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通过上下游行业关联产生更大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效果。本文为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应用工业机器人突破与发达经济体对立的二元结构,改善全球价值链不利地位,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IT经理世界》2014,(18):79-79
正由IDG主办的第五届"2014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评选活动于9月16日在美国波士顿揭晓。作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代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腾讯公司10家优秀中国企业,获得了"2014全球竞争力品牌?中国TOP10"的称号。另外,在4个单项奖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长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了持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版图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20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将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心,中国、欧盟、美国、印度和拉美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五大经济体。按汇率法计算.2022年前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相似文献   

8.
升级的细节     
牛方 《中国纺织》2014,(9):24-29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很少正面消息。日本第二季度负增长,系2011年以来最坏的数据;德国萎缩0.2%,为2012年以来首次下跌;法国第二季度GDP持平,为连续第二季度停滞;澳大利亚7月份失业率激增至6.4%,创下自2002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易芳 《中国纺织》2013,(9):106-107
每一次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一轮的重大科技革命,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当前,全球各大经济体纷纷意识到,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全球对制造业的热情正悄悄燃起,而“新型制造”则成为经济的新兴奋点。  相似文献   

10.
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全球经济版图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20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将发生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心,中国、欧盟、美国、印度和拉美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五大经济体。按汇率法计算,2022年前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2030年美国、日本和欧盟的人均GDP仍处于世界前列,中国的人均GDP分别是他们的32.4%、34.8%和40.2%。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经济论坛3月2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五年来,尽管全球范围内能源的可获取性提高,但能源体系向更可负担和更可持续方向的转型进程却陷入停滞。报告采用"能源转型指数"对全球115个经济体的能源系统表现展开评估。结果显示,自2014年以来,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能源,但能源的可负担性却出现下降,能源系统的环境可持续性也未见改善。  相似文献   

12.
《冶金财会》2014,(1):52-52
<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4日发布覆盖33个成员国的月度领先指标报告称,截至2013年11月的可用信息显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前景正在改善中。其中美国、日本经济增长有加速迹象。报告预计,2014年上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将会提速;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会放缓。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在保持现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北美地区的油气并购依然占据主流。但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使得西方油气巨头们放缓了油气业务收购步伐。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由此给来自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带来海外油气并购机遇。与此同时,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在寻求能源安全的推动下,加大了全球油气资源收购力度,成为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的主角。总体来看,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东风劲吹。  相似文献   

14.
《董事会》2014,(2)
正金融危机后,几乎每年都在一片乐观情绪中开局,2014年也不例外。股票市场活跃,消费者信心改善,经济学家提高对2014年的发展预测。发达经济体看起来表现更好。英国正在复苏;日本经济看起来足够稳定,已经能应付即将到来的消费税;甚至欧洲经济发展预期也不再那么消极。而美国则是这场复苏的发动机,其未来增长基础扎实,预计2014年增速在3%左右。美国标普500股票指数在2013年上升30%后达到破纪录的高点。由于美国发力,依据购买力平价,全球经济增速有望接近4%。这比2013年快了近一个百分点,也可能是数年来的最好表现。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在保持现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北美地区的油气并购依然占据主流.但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使得西方油气巨头们放缓了油气业务收购步伐.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由此给来自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带来海外油气并购机遇.与此同时,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在寻求能源安全的推动下,加大了全球油气资源收购力度,成为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李扬 《中国石化》2024,(2):42-44
<正>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能源环境,能源央企在能源转型中要善于用好“巧实力”。一方面,强化核心竞争力,补齐短板,夯实能源绿色转型“硬实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朋友圈,以“软实力”开拓国际合作的新渠道与新模式。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能源转型纳入经济战略,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是大势所趋。我国是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积极实践者、引领者和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全球经济是否能在新兴经济体的带动下继续复苏,中东和中国新增石化产能集中释放是否会冲击市场,将成为全球化工市场两个最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全球经济体共同声讨贸易保护主义,但是现实经济利益使得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打着各种旗号采取了一些有损国际自由贸易的举措。纺织品服装作为我国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也遭到部分国际经济体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严重影响了出口,使行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和政策及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9.
陈捷 《董事会》2015,(1):22-23
专家们发现,美国目前的制造业综合成本已接近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咄咄逼人。全球制造业回归西方的脚步正在响起,发展中国家应当奋起直追全球制造业景气指数2014年集体跳水,去年12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1月的51.8跌至51.6,为15个月最低。尽管已经连续25个月维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但回暖势头如老牛拉车,十分缓慢。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在保持现有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北美地区的油气并购依然占据主流.但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使得西方油气巨头们放缓了油气业务收购步伐.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由此给来自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带来海外油气并购机遇.与此同时,东方新兴经济体的石油公司在寻求能源安全的推动下,加大了全球油气资源收购力度,成为了2012年全球油气并购市场的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