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裔作家任璧莲1991年发表其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该书以新颖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了20世纪中叶新一代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故事。小说就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海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转变,论证了新一代华裔融入关国主流社会的过程和华裔文化身份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汉纳·吉奥加玛( Hanay Geiogamah,1945-)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印第安戏剧领域内的领衔人物.49是他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美国年轻印第安人身份的找寻.身份,对于个人,甚至种族和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北美印第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然而,在美国殖民扩张的进程中,他们渐渐丧失了自己的身份,并且在精神和心理上都迷失了自我.因此,在这篇文章中,笔者一方面探索他们面临身份危机的原因和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身份危机形式;另一方面,剖析美国印第安人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作品中参与的如唱歌、跳舞、击鼓等一系列活动寻找身份的过程.通过身份的找寻,笔者旨在表明传统印第安文化与仪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华裔的身份追求是美国华裔创作的永恒主题。谭恩美用自己的笔触分析了华裔的尴尬地位,女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的构建等问,最终为华裔确定了双重文化身份。谭恩美关于身份寻求的探析,奠定了她在美国华裔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犹太作家群中的后起之秀,双重文化身份的背景使他对身份问题格外关注。在三部曲中,罗斯描述了普通人尤其是非美国人在政治历史大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份危机,以及各自所选择的不同的身份认同道路,其中既有作者对美国历史、政治的思考,也包含他对个人身份普世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身份盗窃"成为美国最为严重的犯罪之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安全号码"的滥用、新技术带来的危险、商业部门转嫁的损失和政府的碌碌无为是导致"身份盗窃"的四大主要原因。尽管美国出台多部法律以规范"身份盗窃"问题,但是这些法律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不足。"身份盗窃"在我国发展很快,危害性越演越烈,尤其在金融领域中表现突出。为此,我国应当在参考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身份盗窃"的规范力度,健全金融法律体系,促进金融立法改革。  相似文献   

6.
在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独幕剧《寻找中国城》中,作家以对于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为主线,通过一个土生土长于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的白人小伙本杰明只身来到纽约,去中国城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过程,强调族裔特征是由文化而非肤色所决定的,从而深化作家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身份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剧作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与表明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实质意义以及该剧对于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身份认同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几代华人和华裔的历史话题。第一代华人由于受到来自自身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国排华势力的阻挠而无法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他们始终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他们的后代,生长于美国,在接受的是美国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父母的东方文化的影响,同样也无法被社会认同为纯粹的美国人。本文将通过对伍慧明的小说《骨》中人物的分析,对美国华人中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许多文章都从美国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将聚焦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下的身份认同,对书中主要人物自我身份的设定进行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在消费主义的趋势下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引发了这一悲剧。  相似文献   

9.
王明浩 《全国商情》2012,(19):80-81
在食品安全领域,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省心。相当多美国人还在对抗让他们忧心仲忡的转基因食品。尽管存在巨大争议,转基因食品却已获得合法身份,并有权不对自己的转基因身份予以注明,于是乎普通民众在无法辨别转基因的基础上,转而寻求具有"完全安全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这也成为美国有机食品在过去20年间得到迅猛发展的大背景。有机食品成新宠全食有机食品商店的收银台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长篇小说《无形人》讲述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求学求生的艰难历程。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从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分析主人公"无形人"追寻自我和文化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探究美国黑人"无形"的成因以及摆脱"无形"状态,找回自我并认同黑人文化身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夹缝中的“他者”形象——论《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福会》中的华裔美国人,在不得不刻意融入美国文化的同时,却被弱势的本族文化所束缚,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生活在夹缝当中。本文试图介绍华裔美国人在祖国母亲中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以及他们在美国人眼里的他者形象,同时分别剖析这些现象的根源,主要剖析形成这种双重文化压力的根本原因。最后新一代的华裔对其文化身份有了新的认知,达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小说《名字》体现了邪教、恐怖、语言崇拜等现象的同时还表明了名与实的不符,身份与工作性质的不符,实质是美国权力机构的操纵。《名字》揭示了美国统治阶级通过知识权力与话语权在希腊的操纵企图实施专制,攫取自身利益,达到政治霸权、经济扩张、文化殖民的目的。美国的罪恶行为激起当地人的愤怒与反抗,最终导致流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美国基金业以共同基金为主,多年来美国对共同基金的法律监管是严格而有效的,在世界各国基金监管中也堪称典型。本通过分析美国对共同基金业的监管方法,得出现阶段我国投资基金业监管和自律的若干原则及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塞林格小说的成就与他半犹太身份密切相关,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了塞林格的犹太及半犹太特征。塞林格出生在纽约一个半犹太家庭中,其生活成长的时期又恰逢美国反犹呼声甚嚣尘上的时代,而其半犹太人的身份又有着独特的生存尴尬,这一切折射在他的创作中,就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一名典型的“中国裸官”在出逃之前往往要经历转移资产、家属先行、准备护照、猛捞一把、辞职或不辞而别、藏匿寓所、获得身份七大步骤,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设置了较大的障碍,“裸官”就很难得手。而在这些历程中,北欧那些弹丸小国的许多反腐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就取得了显著成就。论文详细分析了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文化创作。她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华裔群体在两种文化碰撞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选择,在文化身份构建中分别经历了自我迷茫到自我认同再到自我超越的过程,她的变化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逐步超越流派的疆界,趋向于更大的包容和开放。  相似文献   

17.
《高兴》中的主人公刘高兴一方面自视清高,热爱生活,对城市文明满怀憧憬;另一方面却有挥之不去的小农意识,无法遏制来自农民身份的自卑感。落差颇大的两种人格让刘高兴始终处于精神夹缝中。刘高兴是贾平凹塑造的农民工典型,他的双重人格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进城农民的整体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身份批评"。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应超越其单一的性别立场走向全方位的性别诗学,在保持多元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美国企图以其救世政策解救次贷危机,殊不知危机的根源并非现金流的缺乏。这就注定这一典型的货币主义政策要失败。本文从美国的救世政策出发,分析其本质并说明中国要从中汲取的教训:在经济领域要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20.
美国商标反淡化制度产生早、发展快,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影响力。本文以美国司法实践中商标反淡化的相关典型案例,以及相关重大立法成果为线索,探析美国商标反淡化制度从产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以期为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司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