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计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1993—2005年,由于利率管制较严,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及利差与资金的供求状况、通货膨胀率、金融深化程度、银行经营状况等的相关性微弱,存贷利率及利差定价的合理性较低。为配合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本文构建了合理设定商业银行未来存贷款利率及利差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银行存贷利差与金融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波 《中国金融》2005,(18):44-45
银行存贷利差通常用净利差和毛利差两种数据来衡量。净利差是指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总利息收入减去冲利息支出)除以银行总资产或利息类资产,而一年期毛利差是指一年期平均贷款利率减去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银行并不能从所有的贷款中获取利息收入(因为存在不良贷款),而它需要给所有的存款支付利息,所以净利差低于毛利差。  相似文献   

3.
张兰 《青海金融》2012,(8):43-46
存贷利差的趋小,商业银行依靠赚取存贷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收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大环境。本文从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入手,提出差异化管理、降低综合经营成本,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等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利率体制及经济金融环境的较大差异,决定了两岸银行业存贷利差呈现不同的特征。整体来看,台湾地区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利差水平低,获利空间有限,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明显高于台湾地区。两岸银行业较大的利差差异为加强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双方应携手合作,分享盈利机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综述,概括了利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存贷利差的形成机理.通过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行政管制,利率职能的发挥被抑制.利差的影响因素是动态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利差终究是一种调控和稳定经济的手段或工具.应加强监管,兼顾存贷双方的利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促进金融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利率政策失灵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研究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和信贷规模及期限结构的关系,利用我国近些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同阶单整、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利差和短期信贷规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中长期利差与中长期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利差调节和政策调节相结合可以实现对信贷期限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断的加快,特别是存贷利差的趋小给一直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收入的商业银行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加息通道形成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赚取存贷利差来作为主要利润收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大环境,传统的盈利模式必须改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模式,采用薄利多销经营策略、对客户进行差异化管理、着力降低综合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切实防范利率市场化加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加快业务转型,从而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方流行一种理论,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治理是非对称的,存在单边性,那么,在通胀时期,名义利率可以随着通胀率而水涨船高,但在通缩时期,货币当局却无法实现负的名义利率水平。由此引申出的另一个政策观点是,在正常时期,特别是存在一定通胀率的时期必须保持一定的名义利率水平,这样才能为今后可能出现的通缩提供政策空间。在我国的金融转型进程中,名义利率偏低显然可能进一步限制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市场预期央行可能提高利率,央行也表示利率要反映物价变化,而真正决定利率是否调整在于消费物价水平是否达到或超过半年或1年期限的贷款利率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银行利差水平与收入分配的线性和指数关系。研究发现,银行存贷利差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显著,且比经济因素影响直接和明显。在通货膨胀作用下,利差会加剧居民收入差距。存贷利差对居民收入分配存在逆向的补贴效应,扭曲的利差水平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低收入者的福利。为缓解金融抑制,应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使居民投资方式实现多元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放松银行业准入限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构建新的竞争格局;逐步加大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在我国管制利率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水平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得出存贷利差对基尼系数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而且比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大得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并提出了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放松民营银行准入、加强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建议,以缓解资金供求上的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金融学视角揭示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利差和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利差三个层次,并指出利差三个层次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作者对建国以来历次利率调整进行了综合系统分析,勾画出我国利差变化的轨迹,得出以下基本结论:中国人民银行对利差管理从无序逐步过渡到有序。利差体系从扭曲逐步得到矫正,在金融管制环境下实现了利率总体水平的国际化“磨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存贷款利差考虑商业银行收益因素较多,兼顾国际化竞争不足;邮政储蓄转存利差在体现政策性的同时,负效应越来越大;再贷款利差调整频繁和扩张太快,透视出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13.
周丹  金雪军 《上海保险》2013,(12):13-20
一、引言银行业利差水平是衡量银行业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利率改革,中国银行业逐步实现了利率体系合理化,调整了利率结构,初步理顺了利率关系。利率逐渐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率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在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社会利益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率调节就是通过调整利率水平或利率结构,影响社会投资与消费,作用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和过程。  相似文献   

14.
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存贷利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6家上市银行2005~2009年的日均数据,经比较分析表明4家大型银行的存贷利差持续、显著高于2家股份制银行。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各银行之间相差不大的存款平均利率,而在于贷款平均利率。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利率较低,源于低利率票据贴现的比重较高和公司贷款的利率较低,这两者意味着股份制银行可能在竞争中采取了比较激进的策略来争取客户。利差收窄背景下各银行纷纷采取的以量补价策略,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商业银行应大量发放中小企业贷款,但这可能需要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RAROC模型提出了一个存贷利差定价模型,认为存贷款利差与违约率、损失率、非利息收入比重、费用率、存放款比例和银行实际资金成本有关。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求出了各类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临界值,认为从实际利差来看,我国当前的存贷利差水平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RAROC模型提出了一个存贷利差定价模型,认为存贷款利差与违约率、损失率、非利息收入比重、费用率、存放款比例和银行实际资金成本有关.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求出了各类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的临界值,认为从实际利差来看,我国当前的存贷利差水平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中外银行业的利差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较低。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利差(SP)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NP)之间相关性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利差变化的重要变量,并且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利差与其呈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一个伴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利差演变路径,而我国正处于利差水平逐步上升的演变阶段,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还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中外银行业的利差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较低。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IDP)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利差(SP)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NP)之间相关性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利差变化的重要变量,并且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利差与其呈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一个伴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利差演变路径,而我国正处于利差水平逐步上升的演变阶段,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水平还将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从2005年8月到2008年2月中美利差与汇率月度平均数据,采用ADF检验与协整检验等方法对这期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美利差变动并不影响中美汇率。这一结论与利率平价理论相悖。通过从我国的特殊国情来解释这种情况,并据此对我国的汇率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根本,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存贷款利差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利差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个案,通过对存贷款利差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探索引导商业银行合理运用存贷款利差,优化信贷结构,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的路径,以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