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当前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倍受社会关注,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问题上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抑制通货膨胀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我国的货物和资产都显得相对廉价。外部世界不仅从我国大量进口可移动的贸易品,还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大量“进口”中国的土地和房地产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房地产商品的价格上涨。所以,研究我国的房地产问题,必须从对外贸易角度来分析。实际上我国这几年来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纳到货币政策和汇率问题。房价上涨的部分原因在于外部输入的货币量过多,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偏低,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保值升值,使这一稀缺资源充满了投机性。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股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牛市,股市的赚钱效应产生极大吸引力,成为历史上新入市股民数量最多的时期。同时在这半年里,也是各种与股市相关政策出台最频繁的时期。由此引发的数次大震荡,又让投资者对风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短短的半年内,集中了股民所经历的各种欢乐与痛苦。 相似文献
5.
从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经低于通货膨胀长达17个月,这种长时间负利率运行的状态,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据专业人士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为了抑制通胀,可能会在下半年内上调一年定期的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所处的温和通胀情况对房地产信贷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随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对我国房地产信贷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8.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属于新兴资本市场。所以从实践来看,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会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其传递路径主要通过对投资者心理产生作用,进而会影响到投资者价值与价格的比较判断,最终导致证券市场的非正常波动。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公布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投资者心理指标的变动与证券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幅度、虚变量市场状态对应的P值大于对应的显著性水平α,显示货币政策信息公布时点及调整幅度在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下不能一致性地产生溢价收益。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人民银行4月17日宣布,从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0.5% 相似文献
11.
12.
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伴随危机而生的通胀却如约而至,粮价短期内暴涨造成与粮食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快速上升,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尤其是部分粮食价格屡创新高,这其中固然有自然灾害和市场供求炒作的因素,但求其根源则是全球为应对能源危机产生的技术异化造成的后果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下,今年以来股市上涨了1000多点,中国汽车销量连续4个月全球第一、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局部转暖迹象、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回升,乐观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已率先回暖。但是,综合对比分析今年以来的各项经济指标,可以发现,中国经济仍然在底部运行,回暖尚存变数,现在轻言中国经济“率先回暖”或复苏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4.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我国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反映目前的通胀状况不是一个序幕,而是一个没有休息的中场,物价上涨压力还在加大,应对通胀压力必须多管齐下,利率要调但不宜猛,同时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5.
1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为了救市已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也因此引发越来越多的担忧。当市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时,更加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是否又会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17.
过度金融化市场引致的资产泡沫拉升型通胀。是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在美国等国家出现持续通胀的重要原因。美国在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过度金融化引致的资产泡沫拉升型通胀.对传统经济学经典理论和货币政策调控效能已产生明显冲击。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治理源于虚拟经济层面的通胀,宜与有效金融监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元不断贬值,美国为了本国的利益,实施了第二次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我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成了国际大量闲置短期资本的目标国。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国家又逆势加息的环境下,应加强对热钱的防范。 相似文献
19.
巴曙松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6,(12):5-12
在经济中面临明显的流动性过剩时,准备金率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备选政策工具,但从目前我国市场环境看进行准备金率调整的可能性在降低。因为2006年5月17日央行发行的1000亿元定向央行票据,实际上发挥了上调0.4个点的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这一政策的市场效果还有待观察和检验,因此尽管对冲流动性的压力依然很大,但是近期来看调整准备金率的政策举措的可能性在降低,至少需要市场显示出前一阶段的利率上调、定向央行票据发行以及房地产等特定行业的调控没有达到预定的政策效果时,才可能重新再次提及准备金率政策这个所谓货币政策中的“巨斧”。 相似文献
20.
在清理整顿的大背景下中国交易所应如何持续创新,且作为20世纪最重要金融创新之一的“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应如何推进?特别是在规避金融市场过度衍生、泡沫化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合理合规的金融创新不被束缚,且能获得更快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