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祥宝 《英才》2009,(7):50-51
TCL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中国企业在跨国收购中遇到的问题。李东生力挺国际化的同时,从2009年春天开始,中国企业家纷纷进入海外市场,跨国大收购滚滚向前。在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姜汝祥看来,“TCL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重要的一笔财富。”TCL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宇 《企业文化》2005,(8):17-19
2001年底,笔者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困境》的文章,对热炒的“走出去”热潮泼了“第一盆冷水”。几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还颇有些标志性动作,比如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的电脑业务,似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春天到了。但笔者端出的还  相似文献   

3.
吴昊 《企业研究》2007,(5):58-6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国并购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正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选择了这一方法.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部、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海尔集团收购美泰克(Maytag).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的关注。跨国并购不仅能增强企业内部竞争力.而且还能促进企业向国际市场和新兴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4.
2003年,是中国机床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一年。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格局下,中国机床的优势企业及时进行战略转折,走出国门,通过强强合作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2003年11月,秦川机床集团收购联合美国工业公司(简称UAI)。综观此次收购,用以小博大来形容秦川或许并不为过,但是我们注意到,如今,中国企业处在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里,很多人对国际化的理解就是将产品卖到国外去,在国外开辟市场。  相似文献   

5.
《东方企业家》2008,(12):18-18
世界金融危机的浪潮下,人人自危,却潜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机会。对于偏爱通过收购来实现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那些价值被低估的优质资产是最好的目标。当然,先不说如何“火眼金晴”般发现优质资产;而中国企业的政府背景可能导致的被收购国的反感,需要更加娴熟的技巧来处理。  相似文献   

6.
从2002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发端之日起,中国企业的 国际化就成了每届年会挥之不去的重大主题。 那一年,是中国的入世元年。如果说过去三年,中国企 业家们所宣讲的国际化更多是停留在梦想与激情的层面的 话,那么,在2005年的年终,当柳传志笑眯眯地走上讲台, 得出“联想整合IBM PC一年,结果比预期要顺利”的结论 时候;当倔强的马云再次强调“是我们收购了雅虎中国而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国际化意愿和"家族式管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收购中呈现"机会主义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6月中旬以来,海尔欲收购美国第三大家电企业美泰克公司(Maytag)的消息成为中国家电业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以家电、IT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一直不顺利,TCL李东生连连失手,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也被人投以怀疑的眼光。至今,这起跨国并购还没有最终结果,但由此引发的对如何走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困境的思考却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9.
里赫特 《中国企业家》2006,(11):116-116
计算机业巨头中国联想收购了美国IBM的个人电脑业务,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电视机资产——中国企业正在显示他们的国际化雄心。但是怎样才能使一个公司在攀登国际化的阶梯时做到最佳?怎样才能避开自身的缺陷并且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组织?亚洲诸国的“太平洋世纪”何时实现?这些问题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也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刘涛  平泽 《中国企业家》2006,(21):36-53
2006年7月-8月发生在韩国平泽的双龙罢工事件,让上汽集团——这家在中国业务正如日中天的汽车公司陷入到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之中。这场危机最核心的关节点在于,双龙工会怀疑上汽只是把双龙作为一个技术输出的平台,而且这个双龙的大股东没有也不准备履行在收购之初承诺的不裁员、继续投资等条款。上汽集团与之前在韩国开展收购的京东方集团等中国企业一并成为韩国舆论质疑的对象,而最近海尔集团在收购韩国大宇电子公司的优先谈判竞争中落选,也源于韩国日益高涨的“反对技术外泄”的声浪。韩国国会甚至因此通过了《防止产业技术外流及保护产业技术法》。这对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立志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一场巨大的考验。上汽是中国汽车企业中,乃至整个中国本土公司中,最有资本和实力进行国际化业务尝试和拓展的企业之一。韩国双龙正是上汽选择国际化战略的一个起点,现在,双龙遭遇的危机为这家在国际化道路上高歌猛进的中国公司蒙上了一丝阴影。中国企业如何在收购国避免被扣上“技术窃取者”和“资源掠夺者”的怀疑帽子?上汽的跨国整合能力、执行力与成熟度能不能足以支撑其国际化战略构想?上汽有没有能力同时消化、运作罗孚双龙两个国际品牌?收购双龙是上汽国际化路径谋定而后动的产物吗?为了寻求答案,本刊派出记者前赴韩国首尔、平泽、中国上海,历时两个月,对曾经或者正在、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上汽双龙并购案的20多位中韩人士及两国多位研究企业战略、劳资关系的专家进行了翔实专访。我们力求在还原这场被中韩两国高度关注的跨国收购案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同时,能进一步探讨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多个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尹生 《中国企业家》2006,(23):76-77
“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要通过国际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一年以前人们评价杨元庆时,还出于对其并购勇气的佩服而给他加分,那么一年后的今天,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数据为自己说话了。现在的情况怎样?当初曾经被并列为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走出去”的三个典范(TCL收购阿尔卡特和汤姆逊、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联想收购IBM PC),现在只剩联想一家还在全力坚持,另外两家(TCL和明基)都先后宣布失败或部分失败。  相似文献   

13.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一个接一个,中国的领先企业都开始到国外收购企业;很巧合,大家买的全是外国人自己玩不转了的亏损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竟然就这样从扭亏开始!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怎么样才能扭亏外国企业?  相似文献   

15.
这个世界变化得真快,仿佛昨天我们还在中国的市场上“与狼共舞”呢,今天“国际化”就成了一批中国企业的实际行动。如同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收购了IBM全球PC业务一样,近年来,中国的企业频频出现在国际并购舞台上。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壮举,有人说,这是因为在国内增长饱和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在向外寻找出路;有人说,这是一批志存高远的企业不甘心在自家的市场上“称王称霸”,更希望在国际市场上“与狼共舞”。但不管怎么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国际化已经是中国企业的历史选择,是不可…  相似文献   

16.
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那么,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乐民 《企业文明》2005,(9):25-27
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企业纷纷制订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以各自以为合适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国际化旅程。海尔集团在美欧等地建厂投产,上海汽车将韩国双龙汽车招入麾下,联想电脑把美国蓝色巨人IBM的PC业务资产揽入怀中,中海油更是出价185亿美元意欲收购优尼科石油公司(现已放弃收购),等等,等等。“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选择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联想收购IBM全部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全球第三大电脑厂商在中国诞生。这是中国IT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是中国企业实践国际化梦想的最大尝试。然而尘埃落定之后,联想今后将如何发展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本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结合联想国际人力资源整合实践做出简单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底。中国第一代成功企业的榜样TCL出手不凡.收购法国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率先吹响了波澜壮阔的“全球规模”的中国企业国际化号角:2004年底。中国新一代优秀企业的楷模联想又挺身而出。一举吞并了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进一步掀起了意气风发的中国企业“全球规模”国际化高潮。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由于对国外投资市场和环境的不了解、法律法规的不熟悉,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承担商业风险,还要面临和承担政治风险。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遭到美国众议院的反对、海尔集团宣布放弃收购其美国同业美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