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程热物理所)是以应用基础与应用发展研究有机结合的战略高技术国立科研机构,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三个院级重点实验室和一个院级非法人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和环境领域的研究及人才培养,主要研究方向有煤炭联产/IGCC、循环流化床、可再生能源和轻型动力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经过50多年的发展,研究已由最早的"化工冶金"发展到包括能源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生化工程、材料化工等的"过程工程"新领域,并建立了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绿色过程与工程中科院重点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中心)始建于1975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1986年与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合并,改为现名.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和系统生态学.研究内容涉及到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等学科的互相渗透.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0月,是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研究所,前身为广东省地热研究室,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并被中国科学院定位为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2001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相似文献   

5.
中心简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以中科院声学所和下属单位东海研究站的技术和人才为依托,由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政府三方于2004年11月共同投资组建的嘉兴市事业法人该中心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政府各方资源,面向国家需求和地方科技发展需求,在海洋工程技术、电声技术、超声技术和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建立技术转移研发基地,面向产业化开展工程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5(Z1):49-49
分子影像学是近代科技前沿学科,可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治、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学等领域的活体功能性检测研究。积极开展分子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肿瘤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的研究,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对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和该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分子影像技术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与高水平肿瘤诊治临床应用相结合,发挥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合作单位优势,推动该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过近一年的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共识,建立肿瘤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这一学科领域的高端技术发展。2008年12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建立了肿瘤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天津市科委和天津市卫生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10,(12):42-43
一、发挥优势,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途径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分所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设立的唯一一家分所,是无锡惠山区政府、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而协议共建的电工电能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相似文献   

8.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以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化学研发机构。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战略和布局调整,研究所转制为公司,于2001年12月21日完成了工商注册,变更为由中周科学院直接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现有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有机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  相似文献   

9.
一、发挥优势,探索产学研合作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无锡分所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设立的唯一一家分所,是无锡惠山区政府、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和新形式,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而协议共建的电工电能领域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1984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物理系的袁萍,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1989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光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原子结构和光谱的理论计算工作;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出站,主要进行应用光谱分析和雷电物理方面的研究。现在是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薛群基     
正材料化学和润滑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代开始材料摩擦表面的研究,1980年代初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润滑失效机理,1980年代中期建立了固体润滑材料实验室(兰州),开始润滑材料摩擦化学及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领域用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他和团队取得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并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实施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他又组建了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系统集成部光伏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团队重点在新能源(光伏)领域开展高倍聚光型光伏(HCPV)电站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以及CPV模组测试用大口径太阳模拟器科学仪器研发等相关工作。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现已基于光学、机械、电子、热力、电子控制工程等关键学科交叉技术,攻克制约聚光型光伏电站系统  相似文献   

13.
《发展》2005,(7):F003-F003
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是我国专门从事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其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创办。是西北唯一的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开展环境与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机构。现有在职人员547人,创新人员26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2人。整合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原三个研究所都是…  相似文献   

14.
超导磁体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改造工程中衍生出的超导磁体技术为背景。超导磁体工程中心以拓展超导磁体技术应用方向为研究目标,充分发挥大科学工程中的技术优势,拓展超导磁体技术在医学、工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应用,致力于超导磁体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旨在推动我国超导磁体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科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2007年11月30日,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并隆重揭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简称过程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化工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为现名.研究方向由最早的"化工冶金"发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过程工程"领域.设有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绿色过程与工程院重点实验室.并以这...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科学院低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以发展先进制冷与低温技术为导向,以工程热物理、工程热力学及流体力学为基础开展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该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一个综合性的低温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单位,曾经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以及我国超导科学研究的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是在我国低温物理和低温工程奠基人洪朝生院士的领导下于1980年成立的所级研究单位,是中国制冷学会制冷与低温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实验室拥有"制冷与低温工程"、"凝聚态物理"两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制冷和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实验室通过科学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1956 年的超声物理与探测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以超声为惟一研究目标的专业实验室,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前身是电子学研究所的超声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应崇福院士是该室的创始人,现任主任王秀明研究员是2003 年中科院国外杰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百人计划")入选者。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9家单位联合主办的“生物炼制技术交流和产业化研讨大会——第三届全国化工应用技术开发热点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1~14日在厦门隆重召开,来自相关科研单位、大学、企业、跨国公司的近200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20.
柳春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固体力学研究室主任、海洋工程研究部主任、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力学研究所学术顾问等。曾兼任国际断裂学会常务理事、副主席,远东及大洋洲裂学组织副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北京力学学会理事长等。现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