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阳春三月的北京,舞动着春天气息的暖风里,位于清河小营东路15号的中国电力科学院周孝信院士的办公室里,我们完成了对周孝信院士的专访。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本刊记者:作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储能被业内看作是能源的最后一公里。您如何看待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时代的到来,作为能源操作系统的核心单元与系统智能化的主要调控环节,储能被日益重视并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6年,储能与分布式能源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百大工程项目;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储能首次被明确为"9个重点创新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能源的可再生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构建对储能系统有着现实的大量需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输出功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会产生随机性、间歇性波动。随着用电量的增加,电力消耗的昼夜峰谷差在日益扩大。越来越多具有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企  相似文献   

4.
一、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以热电冷联产技术为基础,主要以天然气为燃料,使燃气轮机或内燃机首先做功,通过各种方式按照不同的温位逐级利用400℃~600℃的排出烟气,最终实现80%以上的能源利用效率,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的能源供应系统。  相似文献   

5.
"储能已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能源最后一公里。"储能不仅可以提高常规发电和输电的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平滑波动、调峰调频,满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储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许多实际工程和示范应用。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易回收"的研发应用目标,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储能2011(第二届)——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储能系统产业发展论坛”于近日在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落下帷幕。来自储能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企业代表及媒体共230余位业内人士参加了本届论坛。2011年大会,围绕“储能应用”这一核心主题,与会代表们展开了一系列学习与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电网及能源公司提出的工作计划推进了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电力系统的随机性加剧。储能凭借其在提升系统灵活性、稳定性上的优势,在电网发、输、用电各环节被广泛应用,使得储能电站市场应用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期。电力市场在“双碳”背景下也持续改革,市场化不断加深。城市轨道交通主要能源消费为电力,因此,轨道交通电力需求将随着交通线网里程的日益扩大而不断增加。文章主要从电网能源架构调整、电力市场改革要求、轨道交通储能建设需求分析了储能电站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性,探讨了储能电站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8.
胡森林 《新财经》2011,(3):76-78
美国现已有6000多座区域能源站,荷兰40%的电力来自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丹麦更是有能源总量的一半来自分布式能源。在欧美国家中早已步入大规模实施阶段的分布式能源阶段,分布式能源不仅被认为是解决能源瓶颈问题的有效方案,也被中国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提出了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的愿景。储能技术作为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能源互联网是否能实现,是可再生能源大比例使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广泛应用的基础。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或设备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储能  相似文献   

10.
以浙江电网企业转型现代能源综合服务的具体战略与发展规划为研究背景,针对能源综合服务系统的运行规划目标,开展基于运行规划的能源综合服务系统能效管理研究。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出发,以能源流为纽带,基于多尺度能源系统建模方法,构建了能源综合服务系统模型,并结合系统综合能效,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来优化系统各设备单元的运行策略,以实现基于运行规划的最优能效管理。通过能源综合服务系统模型计算表明,大规模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综合能效;随着区域用户总冷量和/或总热量需求占总电力需求的比值增大,系统最优综合能效逐渐增大;与使用内燃机、燃气轮机及汽轮机为原动机的热电联产系统相比,使用燃料电池为原动机的热电联产系统可以使能源综合服务系统综合能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新电改进一步明确了智能电网是未来发展方向,也将储能问题再次拉入公众视野。2015年4月9日,欧洲首座并网混合飞轮储能电站项目宣布即将开建,这标志着这种纯机械、清洁、环保的储能技术正进入大规模实践阶段。储能技术常常被看做是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大都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产业》2005,(12):F0003
国家火炬计划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于2003年4月经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是保定国家高新区超前谋划并创建的我国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能源设备产业平台。2002年,保定国家高新区放眼可再生能源发展,把发展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作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整合与重组原有输变电,电力自动化控制和储能设备领域内的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瞄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谋划建设了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分布式区域能源系统负荷平衡的关键支撑技术,大容量储能技术已成为世界未来能源技术创新的制高点。由于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储能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界的重点关注。2016年4月1日国家能源局颁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全钒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能源紧缺的情况下,储能电池削峰填谷的作用和价值正在各种生活细节中逐步显现。因为其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应用、改善峰谷用电矛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储能"被寄予厚望,成为缓解未来能源紧缺、开拓新的能源投资市场等不可或缺的产业要素。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进行电网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将很难大展宏图。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利用国家,但其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风能不稳定的问题。风能过少,只能临时启动发电厂补充电力;风能过多,则会引起电网过载。目前,工程师只能通过判断风能大小来调节电网电力,显然这并非良策。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等)的利用不仅需要更多的传输网络,而且需要智能电力分配系统自动存储过多的能源。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再生能源电力,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必须加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补贴政策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的电网,所采集和存储的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形成电力大数据并衍生出诸多新课题。文章通过梳理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以及电力大数据的文献资料,归纳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解析电力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基于架构探究电力大数据的应用类型,并以江苏省电力大数据的应用为例,分类讨论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场景。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必将促使能源互联网发展迎来新的高度,期望该研究能为能源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鞠广礼 《魅力中国》2011,(18):131-131
电力计量工作是现代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运行的重要环节,电力计量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是电力企业信誉和资质的标尺。现代经济环境下,电力能源的精确计量以及标准化管理,影响着电力能源供求双方的切实利益。科学与规范电力计量技术行为,优化电力计量管理模式,是实现现代电力能源企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实践途经。  相似文献   

19.
2010 年1/2 期《IEEE 电力与能源》杂志报道: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电力能源的需要日益加剧,电力能源的运转在可预见的将来急需在四个方面加以努力:未来的智能电网应该致力于解决当前电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上,未来的智能电网应能够具有可视性,并允许设备管理机构全面控制其资产与服务的平稳运行。当系统不正常时,电网能够自我修正并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为了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对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清洁绿色可再生电力的发展是全球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数据中心是现代世界最重要的网络通讯组成部分,但其能源效率利用低下,电力消耗巨大且逐年快速增长,因此节能高效的数据中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需要;电力动态安全评估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的整合,确保了所有的系统性能标准都能够在带有预防以及纠正措施的实时操作中得到满足。虽然功能还不全面,但这种系统为电力能源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明确的方法,所以继续完善相关系统,优化其运作性能仍然是电力专家们的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 朱海峰编译)  相似文献   

20.
通讯网络升级,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崛起,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扩张,在种种因素共同驱使下,一个巨大的储能市场正快速生成。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支撑产业和关键推手,2016年储能产业会继续接受市场的考验。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组织实施储能产业重点研发专项,继续推动前瞻性储能技术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产业标准、商业化运营模式以及产业政策研究,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战略储备,并通过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储能在终端市场的快速商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