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其经济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实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这一重要思想,不仅是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段景泉 《资本市场》2007,(12):32-33
<正>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新时期情况下,我国经济和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创造性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对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创造性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对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的新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势必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推向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苏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实践。它深刻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逻辑出发点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分别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提高执政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主题,循序形成和发展为一个一脉相承的逻辑系统,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昊旻  南丽军 《经济师》2013,(12):27-30
文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回顾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提出、发展到逐渐成熟的历程,通过梳理,证明了我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关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这个蓝图中,尤其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被提出,它和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处于一个平等的平面上,这是科学地设计了我国未来发展的生态化社会,反映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突破,是对马列主义的新发展。它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发展相互共生、良性互动。回首过往,新中国70年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不但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谱写出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走出了一条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之路,而且也彰显了来自中国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探索涌现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丰硕成果。现在来看,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实践更加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吴宏放 《经济师》1998,(10):9-11,5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2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新的思想内容。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和社...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驱动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岳军 《江南论坛》2009,(10):26-28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结合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全球发展的大背景而创立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指导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县域处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3.
论旗帜     
在理论层面上,邓小平理论是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是一个完整而又严密的科学体系;在实践层面上,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继续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用新的观点、新的经验、新的材料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的重要共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协调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是由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者们进行论证的,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协调发展的命题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知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决议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大基本理论概括,不仅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我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照亮了胜利的航程。几年改革实践证明,深化企业改革,关键是改革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和  相似文献   

16.
陈频 《经济师》2003,2(12):31-32
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 ,是邓小平稳定思想提出和形成的客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 ,邓小平稳定思想的提出和形成 ,对于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书文 《经济论坛》2002,(5):23-23,28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理论是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定进程即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更集中体现了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既继承马列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又与时俱进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国在2003年提出并开始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何反思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以指导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思考的理论问题。由湖南科技大学罗建文教授撰著的《社会发展理念与民生幸福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激烈的争论,其中形成的正确观点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界的宝贵思想财富。文章对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就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价格问题上形成的不同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从历史的角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强市场经济预测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是我们今后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主题和灵魂,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愿。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自觉贯彻邓小平理论思想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那么,经济预测是否有它合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