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考察我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政府制定地区的碳排放政策提供数据参考,本文基于1995—2012年省际碳排放数据,在描述性统计及地区收敛性检验基础上,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四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较高,且中部省区间差异较大;从变异系数来看,地区间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未出现缩小态势;我国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存在σ收敛、绝对收敛及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促进作用,而工业化则有抑制作用;要实现我国碳排放强度目标,关键是要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调整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区域工业碳排放,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低碳产业调整优化的进程。湖南省低碳产业的投融资体系为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主要投向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以传统行业为主,其技术含量偏低;第二产业中以碳排放较高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与湖南的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调整方向存在差异。要进一步加强融资主体多元化建设、加大对附加值高的产业融资,使投融资更好的促进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促使产业结构低碳化。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增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也相应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建立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山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反而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所促进,对碳排放起到决定性抑制作用的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山东省碳排放量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新发展阶段下“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生活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是全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兰州市600户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样本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量,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探究影响兰州市居民家庭碳排放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从居民家庭碳排放特征来看,家庭生活用电和私家车是主要碳排放源,且家庭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与其他地区碳排放特征的对比结果表明,兰州市与西北地区碳排放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与中、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从居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来看,家庭生活质量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此外,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孙燕玲  张伟 《全国商情》2011,(Z4):6-7,10
在低碳城市构建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和碳排放强度的高低是其主要衡量因素。通过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分解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外贸易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这一因素有别于国内投资与消费,其他国家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涉及到我国碳排放责任的分担问题。随着我国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多,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已经成为焦点之一。基于此,本文从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出发,总结了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  相似文献   

9.
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厘清中国出口贸易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通过建立包含非期望产出、序列DEA的超效率模型,计算了省际碳排放效率。Moran’I指数分析表明,效率呈现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因素以及出口贸易对碳排放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效率随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出口贸易对可变规模报酬下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工业化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作用,技术创新对于碳排放效率没有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减排机制的确立在国际上催生了一个活跃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要有系统的思维,包括提出碳排放控制总量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碳排放权的初次配置;要从引领未来为基本出发点,规划中国碳排放交易产品体系及碳金融衍生品的合理开发,需要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操作的角度,提出碳排放权交易核查及监管能力建设的重点领域和方案;要从保障的角度,集成提出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宏观政策体系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30个省份1995年—2007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STIRPAT模型对碳排放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利用Kaya方法对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并且存在较强的排放惯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是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和人口规模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本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本文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测算了1996 ~2011年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技术进步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在各个产业部门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碳排放强度降低贡献最大的部门是工业,其次是交通运输业.因此,将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技术进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48个老工业基地37个工业行业2006—2012年的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及变化趋势,并运用LMDI方法从区域和行业两个层面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还是以煤炭消费为主;从地区层面看,行业规模和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结构和行业能源强度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制约因素;从行业层面看,行业规模对37个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拉动作用,能源强度对7个行业的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能源结构对28个行业的碳排放量具有拉动作用。应适度控制工业行业规模,优化行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目标为背景,本文以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地区辽宁省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辽宁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分析,并建立起预测回归模型;其次根据建立的预测模型对辽宁省未来的碳排放达峰进行情景预测.研究结论显示:对辽宁省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分别为经济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开放程度和碳排放强度因素;低碳情景是实现辽宁省碳排放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早(2034年),且峰值最低,激进排放情景则是最不理想的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晚(2040年),峰值也最高.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天气使得控制碳排放的任务尤为迫切。在STIRPAT-Regression模型框架内,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个体模型和区域模型。对这两个模型利用岭回归方法,分析了本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的贡献和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速对碳排放的扩大起到了正向贡献且作用最大,使得该区域整体处在碳排放"倒U型曲线"的左侧;技术进步率对碳排放是负向贡献但作用最小;人口增速对各省区市的碳排放有正向贡献然而作用不同。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国务院相关部门通过制定统筹兼顾的协同政策来控制本区域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体系及方法的构建,估算合肥大圩农业园区的碳排放。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旅行交通能源消耗碳排放、食宿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管理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要碳源。因此,要减少乡村旅游地碳排放,应完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的出行方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处理碳排放;借力美好乡村建设,优化农家乐能耗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广西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促进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成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广西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物流业发展迅猛,物流业碳排放量持续增加。文章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出发,建立河源市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河源市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依据权重的大小提出物流业碳减排的对策,以期促进河源市物流业低碳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的工业要素资源投入、工业产出以及碳排放数据,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了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区域工业技术效率,并对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区域间工业技术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其次,对工业发展模式与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工业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最后,对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工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新形势下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