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们白沟镇坚持市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互促共进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坚持“两个目标”一致性原则,以市场定位作为小城镇定位的基础。白沟市场的基础是农村,白沟市场的主体是农民,白沟市场的价值主要是在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为农民开辟致富道路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市场建城镇,我们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作为“两个建设”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原则。白沟市场为几十万农村剩余劳力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了就业门路,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上发挥了重要的渠道作用;有数万农民从白沟起步,积累了经济实力,继而…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育松  谢成宇 《经济评论》2004,(5):87-91,103
把城镇化作为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的主渠道 ,是权威理论的基本取向。从世界现代化历史和我国工业化发展趋势看 ,城镇化、城市化将成为主渠道是必然的 ,但它不能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主渠道。非耕地经营是对目前主渠道的重新定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农民在非耕地经营上存在的阻碍和实际困难 ,为政府在这方面大有作为留下了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同时,应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协调一致,既要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使大量的剩余劳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又应逐步使农村的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和转移劳力向在农村发展或新建的城市集聚,使农业转移劳力转变为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建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农村小城镇化抓住了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的生产力将大大解放,农村的发展将进入全新的时期。 农村小城镇化,就是指基于农民对庭院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不能简单套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现成经验公式,也不能拘泥于其一行业某一地区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路子来。基于西部地区农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和边境线漫长、通商口岸多、边贸十分活跃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模式应以资源开发为主,以异地转移和劳务输出为辅。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惟一出路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决定其转移方式必须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转移之路.但是,由于城市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逐渐减弱;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拉力弱化;以及国家财政和农村劳动力难以承受的高转移成本,增大了城市的斥力.而小城镇作为"乡首城尾",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并且,向小城镇转移付出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较低.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要因势利导,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尺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探讨河北省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能带动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与市场接轨,促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有利于在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和门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这一方针的出台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正在积极的贯彻执行。从我省小城镇建设的实践看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化及服务业转移 ,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对于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对加快小城镇建设必要性的再认识1、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进一步拉动内需 ,带动农村市场的繁荣。我国农村是个很大的市场 ,近年来由于消费增长缓慢 ,加剧了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 ,这个市场不启…  相似文献   

9.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
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成功之路,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乡镇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入手,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江苏小城镇乡镇企业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江苏小城镇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对于促进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改革是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动力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来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包括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和离土又离乡三种形式。我认为只有离土又离乡才是彻底的转移方式。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工业化模式演变与城镇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业化是在传统二元结构体制的历史条件下启动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工业化形式,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农村工业化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其内生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与城市工业化加速融合的趋势.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出和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规模性转移,农民工跨省区远距离大规模流动,将转向分散型的省内流动或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化发展重心也随之下移,由过去的以大中城市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小城镇为主.我国特有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化发展路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将给中国农村带来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浅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建设既是农村城市化的突破口,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力很强的结合部,所以,建设小城镇是关系到农村变革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具有现实意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大战略问题。大连市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当做开发北三市的重要举措,必须提高对发展小城镇重大意义的认识,明确小城镇的功能和任务,做好小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构筑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初步估计,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近8000万人,近年来通过向城市异地转移和进入乡镇企业就地转移3500万人左右,尚有4000多万滞留在农村。而且,上述两条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绩效目前出现下降的迹象。从现实来看,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压力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我们认为,培育增长极,发展企业集群,建设小城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小城镇的发展现实,认为我国小城镇正处在从个体、粗放、器物型发展向网络、集约、内涵型发展阶段过渡时期.小城镇在转移农村人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发展中存在的聚集能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多元化投资主体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小城镇现阶段发展的制肘.建议在下阶段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中着力做好小城镇规划、培育小城镇产业基础、补偿小城镇建设资金,改革小城镇投融资体制等,同时注重小城镇建设中要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其相比,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却略显迟缓。因此,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小康建设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本文就此问题,略抒己见。一、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政策难点1小?..  相似文献   

17.
申学武 《经济论坛》2001,(13):15-16
小城镇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核心,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更大发展。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为了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划超前化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科学的、高水平的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在当前宏观经济趋紧…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水平低 ,城乡差距大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形成这一障碍的原因在于西部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沉淀。以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模式和进入农村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模式 ,尽管对缓解西部农村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 ,培育增长极 ,发展企业群 ,建设小城镇 ,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内转移 ,是西部农村小康目标实现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是县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小城镇与县域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要场所,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小城镇建设。同时,本文对怎样发展小城镇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媛 《经济师》2014,(2):151-153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探索边疆地区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云南边疆地区集中发展小城镇经济,转移农村人口,实现小城镇自身经济、社会的繁荣,增加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